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2、无菌操作是植物培养技术的关键,如果灭菌不好就会导致整个技术的失败;对于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凡是和植物组织接触的材料、用具和试剂都要就进行灭菌消毒;但不同的用具、材料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而植物组织用消毒液进行灭菌而不能用高压灭菌.
解答 解:(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2)在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时,一般选取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3)菊花的组织培养基培养为MS培养基,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的两种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植物激素的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4)外植体消毒一般采用70%的酒精和0.1%的氯化汞溶液处理,但处理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植物的耐受能力.培养过程中PH控制在5.8左右,温度控制在18-22℃,并且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小时.
故答案为:
(1)细胞的全能性
(2)茎上部
(3)MS培养基 使用的先后顺序
(4)耐受能力 12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具体过程及条件,同时识记无菌技术的相关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安徽合肥第一六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芦荟是一种易于栽种的植物,具有杀菌、美容、抗衰老和防晒等作用。请回答相关该植物的问题:
(1)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影响芦荟生长,分析认为;首先沙尘天气直接影响叶绿体中的________产生, 从而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其次沙尘堵塞芦荟叶气孔,又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阶段。
(2)芦荟具有一种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CO2并转化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分解释放CO2参与光合作用,如图一、图二:
①芦荟气孔夜间开放,白天关闭,这有利于适应_______环境。
②白天芦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CO2的来源有_________和_______;若某一时间突然降低环境中CO2的浓度,短时间内芦荟细胞中C3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填“增加”“基本不变”或“减少”)。夜晚芦荟_______(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克隆动物和转基因动物的繁殖原理相同,均为无性繁殖 | |
B. | 利用PCR技术进行基因扩增属于分子水平的克隆 | |
C. | 每个体细胞中都携带某物种整套遗传信息是动物克隆和植物克隆的物质基础 | |
D. | 动物细胞培养属于细胞水平的克隆,其原理是细胞的增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安徽合肥第一六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根据实验目的,表格中所列的实验试剂与实验的过程方法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使用到的试剂或材料 | 过程方法 | |
A |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 健那绿染液 | 先用生理盐水制作临时装片,再用健那绿染液染色 |
B | 检测梨汁中是否有还原糖 | 斐林试剂 | 若设置对照组,应该使用已知含还原糖的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对照 |
C | 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 | 苏丹Ⅲ染液和95%的酒精溶液 |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先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切片染色,再用95%的酒精洗去浮色 |
D | 验证红细胞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 生理盐水、清水、高浓度盐水 | 通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判断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物种多样性原理 | B. | 协调与平衡原理 | ||
C. | 系统整体性原理 | D. |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