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7.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鉴定成熟梨果内存在还原性糖所用到的试剂是斐林试剂,该试剂与细胞内 的还原性糖发生反应,形成砖红色色沉淀.
(2)鉴定花生子叶中存在脂肪,所用到的试剂是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可产生橘黄色(或红色)颜色反应
(3)鉴定蛋白质实验中,所用到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可产生紫色颜色反应.
(4)鉴定淀粉常用碘液试剂,可产生蓝色颜色反应.
(5)在“验证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所用的染色剂分别是甲基绿和吡罗红.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解答 解:(1)鉴定还原性糖采用斐林试剂,该试剂与细胞内的还原性糖发生反应,形成砖红色色沉淀.
(2)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故答案为:
(1)斐林试剂      砖红色
(2)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     橘黄色(或红色)
(3)双缩脲      紫色
(4)碘液     蓝色
(5)甲基绿       吡罗红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黑龙江省大庆实验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

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

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所用的试剂为斐林试剂,所出现的颜色为砖红色,该试剂分为甲液和乙液,使用时必须现配现用,混合使用.其原因是斐林试剂的甲乙液混合可生成氢氧化铜悬浊液,能够被还原糖中的还原性基团醛基还原成氧化亚铜这种砖红色沉淀,所以要先甲乙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悬浊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发酵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B.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利用的微生物种类相同

D.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微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关键的是对母本在花蕊没有成熟之前进行去雄,通过豌豆杂交试验,孟德尔提出了两大遗传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激素等
C.血浆与原尿的成分主要区别是有无蛋白质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尿液的重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物质中,均可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维生素B.胃蛋白酶、抗体、胰岛素、水
C.Na+、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D.神经递质、Ca2+、载体、呼吸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的特点.
(2)通过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振脱,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如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若如图表示细胞正在细胞分裂,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个细胞是动物细胞(填“动物”或“植物”),正在进行减数分裂.这个细胞分裂后子细胞有2条染色体.其中A和B是同源染色体,A和C是非同源染色体(填“同源”或“非同源”)
(2)细胞中有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8条,DNA8条,有四分体2条,有同源染色体2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