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实验室中提供了新取的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H2O2溶液、碘液及实验所需的全部仪器、工具等(溶液浓度符合要求).某研究性实验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请回答:
步骤组别
ABCDE
1、加入底物5ml-5ml-5ml
2、加入酶液-5滴-5滴-
3、在一定温度的温水中水浴5分钟9℃9℃65℃
4、继续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5分钟5分钟5分钟
5、检测
(1)步骤1应选择淀粉溶液(填“H2O2溶液”或“淀粉溶液”)作为反应底物.
(2)步骤2加入的是含淀粉酶的溶液;步骤3乙组C、D两试管的水浴温度应控制在37℃.
(3)请完善步骤4的操作将每一组两试管的溶液混合
(4)步骤5应选用碘液(填“斐林试剂”、“碘液”或“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分析表格:本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而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该实验的反应底物只能选择淀粉溶液,即该实验是以淀粉酶和淀粉为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酶的活性(淀粉是否被分解),通过各组滴加碘液后是否变蓝来体现;乙组中的淀粉酶所处的温度适宜可将淀粉催化水解,甲组中的淀粉酶因温度低其活性受到抑制而不能将淀粉催化水解,丙组中的淀粉酶因温度过高而失活不能将淀粉催化水解,所以最后滴加碘液后乙组不变蓝色,甲组和丙组均变蓝色.

解答 解:(1)由于高温促进H2O2(溶液)分解,所以该实验的反应底物只能选择淀粉溶液,即该实验是以淀粉酶和淀粉为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2)由于反应物是淀粉溶液,根据酶的专一性,步骤2加入的是含淀粉酶的溶液.表格提供了低温和高温,则C、D两组应该是酶的适宜温度,即37℃.
(4)步骤4的操作为将每一组两试管的溶液混合,继续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
(5)淀粉遇碘变蓝,所以可以选择碘液检测淀粉受否被水解.而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会对温度产生干扰,不适合作为检测材料.
故答案为:
(1)淀粉溶液
(2)唾液淀粉酶(或a-淀粉酶) 37℃
(3)将每一组两试管的溶液混合
(4)碘液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综合考查了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考生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①-⑦代表各种物质,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S代表有机物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两种细胞器的膜面积都很大,其中甲增加膜面积主要是通过很多类囊体形成基粒;
(2)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状态中,则图1中“⑥→⑤→⑥”的循环能否进行?不能,原因是缺少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
(3)若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图2为CO2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25℃时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①图2 中的B点时,图1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B-D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S2+S3
②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D点时,图1中CO2的来源是细胞外(外界、大气)和线粒体,D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③请在图2中绘出环境温度为30℃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要求在曲线上标明与图中A、B、C三点对应的a、b、c三个点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一个tRNA的一端三个碱基是CGA,此RNA运输的氨基酸是(  )
A.丙氨酸(GCU)B.谷氨酸 (GAG)C.精氨酸 (CGA)D.酪氨酸(U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在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数目各不相同
B.②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③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
D.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可自由进出核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中的相关反射孤,共有3个神经元组成,其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刺的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未被清楚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某DNA分子含有2m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下列关于DNA复制所需游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复制一次需要(m-a)个        ②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3(m-a)个
③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④复制n次需要2n(m-a)个.
A.1项B.2项C.3项D.4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面四图是同种生物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哪两个图示的生物体杂交后,后代出现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  )
A.图①和图③B.图①和图④C.图②和图③D.图②和图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艾滋病是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引起的,淋巴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死于其他微生物的感染或肿瘤.这个实例说明(  )
A.病毒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C.人体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D.细胞不是生命活动的唯一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1表示一个植物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简图,图中①~⑤表示反应过程,A~L表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相关物质,a、b、c表示细胞的相应结构;图2表示密闭大棚内(温度恒定)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图3中曲线代表在一定光照强度下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CO2浓度的关系,请据图作答:
(1)为了研究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应选择根尖分生区观察,找到的依据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2)图1中,反应过程①的场所是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反应过程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结构a中发生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而光照强度恰为光补偿点时,单位时间内A~L中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的气体有D=K、G=I(用图1中的字母表示).
(3)图2中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D和B,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D.
(4)图3中若降低光照强度,曲线中A点将向左下移动.若其他条件不变,图3中纵坐标含义改为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请在右图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变化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