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已知水稻高秆(D)对矮秆(d)是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是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A表示用纯合的水稻品种甲(DDRR)和乙(ddrr),获取矮秆抗病个体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A所示获取矮秆抗病个体过程中,基因D和基因d在遗传中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图A F2中矮秆抗病个体所占比例是$\frac{3}{16}$,在矮秆抗病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frac{1}{3}$.
(3)若将图A中F1与另一水稻品种丙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图B所示,由此判断丙的基因型是Ddrr.
(4)若将图B中高杆抗病个体和矮秆抗病个体杂交,则后代中共有4种基因型.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A表示用纯合的水稻品种甲(DDRR)和乙(ddrr),获取矮秆抗病个体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过程;图B的后代中高杆:矮秆=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Dd;抗病:易感病=1:1,属于测交,则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Rr×Ddrr.

解答 解:(1)图A所示获取矮秆抗病个体过程中,育种名称为杂交育种;基因D和基因d是一对等位基因,所以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图A中纯合的水稻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F1的基因型为DdRr;F1自交后代F2中矮秆抗病个体(1ddRR、2ddRr)所占比例是$\frac{3}{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frac{1}{3}$.
(3)根据题图B,先分析植株的高度,高杆:矮杆=3:1,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杂合子自交的比例,亲本的杂交组合是Dd×Dd;再分析抗病情况,抗病:感病=1:1,符合测交比例,亲本的杂交组合是Rr×rr.又F1的基因型是DdRr,所以丙的基因型是Ddrr.
(4)由分析可知,若将图B中高杆抗病个体和矮秆抗病个体杂交,则后代中共有2×2=4种基因型.
故答案为:
(1)基因分离   
(2)$\frac{3}{16}$    $\frac{1}{3}$  
(3)Ddrr   
(4)4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育种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断出亲本的基因型;掌握杂交育种的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北省高三9月调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中,表述错误的是

①将植物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是死细胞

②某动物细胞用台盼蓝染色,若被染成蓝色,则表明是死细胞

③将某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若发现水绵照光部位没有细菌,则说明细菌细胞为死细胞

A.① B.② C.③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农场种植的H品种玉米自交后代中,发现了叶片颜色为黄绿色的变异植株.此变异植株因光合作用不足,在开花前死亡.请分析回答:
(1)有研究者提出:玉米叶片为黄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取等质量的黄绿色叶片和正常的绿色叶片,分别加入无水乙醇(丙酮)作为提取液,研磨、过滤得到滤液;再用纸层析法分离滤液中的色素.若黄绿色叶片色素分离的实验结果如图中的乙(甲,乙)所示,则说明上述假设成立.

(2)研究者对上述变异有两种假设:
假设1:与叶绿素合成相关的酶的基因(M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假设2:叶片黄绿色是由于“含M基因”的染色体片段丢失所致.
研究者让H品种玉米进行单株自交,其中某株玉米所结种子再种植,子一代中叶片黄绿色有123株,叶片绿色有363株.
①上述性状分离结果可用假设1和2(填1、2或1和2)解释.
②若假设1成立,则叶片黄绿色变异为隐性(显性,隐性)突变.检测该变异是否由单基因突变引起不能用测交实验,理由是黄绿色植株开花前死亡.
③假设2所述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若在上述H品种玉米植株的幼嫩花药中观察到图丙染色体图象,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或四分体)期.则证明假设2可能成立.
(3)若绿色玉米种植在缺乏镁元素的土壤中,也会出现黄绿色玉米植株,此现象属于(属于/不属于)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莠去津是一种含氮农药(化学名称:2-氯-4-二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三嗪),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请据图回答:(已知莠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1)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过程称为选择培养,目的是初步选择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并增加其数量.
(2)在将C瓶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之前通常要进行梯度稀释,从图中看本实验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3)一段时间后,培养基出现无透明圈和有透明圈两种菌落,我们筛选的目的菌是有透明圈菌落中的细菌,该菌落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主要来源于莠去津.
(4)为弄清固体培养基中的非目的菌的菌落来自C瓶菌种还是培养基,应如何设置对照组?配制的培养基灭菌后不接种菌种,与实验组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
(5)某同学计划统计C瓶中“目的菌”的总数,他选用10-4稀释液进行涂布分离,且设置了3个培养皿的实验组.该同学得到的3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该同学以这3个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作为统计结果.你认为合理吗?不合理.如何解释3个平板上的数据差异?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某一组实验取菌液太少或涂布不均匀或涂布器未冷却充分杀死了细菌(其他合理答案可给分).
(6)实验结束后,除了菌种保存外,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植物的微型繁殖技术是指(  )
A.基因工程育种B.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C.嫁接D.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技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
B.刺激d点,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
C.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若ab=bd,则兴奋在ab段和bd段的传导速度不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传统生物技术与我们现代的生活依旧很贴近,下面是两则实例,请分析回答:
(1)①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毛霉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等酶,前者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后者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②腐乳制作时要加盐腌制,其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并随着层数的增高,用盐量增多.
③在腐乳浸液中酒的含量要控制在12%左右,若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
(“缩短”或“延长”);若酒精含量过低,则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还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④影响腐乳风味和质量的因素除以上因素外还有盐的用量、酒的用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至少列举两项)
(2)①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亚硝酸盐的含量低.制作泡菜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
②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因为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水稻杀手”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是我国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我国创建出如图1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图2为该生产模式中碳循环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成分,①、②、③代表过程).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图1中由于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2)图1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鸭子和福寿螺,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3)若图1中线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线虫的同化量可表示为N+R.
(4)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frac{3}{4}$调整到$\frac{1}{4}$,福寿螺增加1kg体重,设福寿螺和田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微藻比原来多消耗12.5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5)图2中的①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过程,在①、③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6)科研人员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中华鳖,可大量捕食福寿螺的成体和卵块,鳖和水稻生活在一起,鳖也可以吃掉稻叶上的草籽、害虫等,对水稻来说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由此推测,鳖处于二、三、四营养级.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能量多级利用和防止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1中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
B.图1中可bc段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
C.图2中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D.图2中细胞含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