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下列实验材料、试剂等,不必放入冰箱的是(  )
A.层析光合色素后的滤纸B.长期保存得到的菌种
C.用于粗提取DNA的酒精D.保存PCR所需的Taq酶

分析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因此酶制剂可以在低温(0-4℃)下保存.

解答 解:A、层析光合色素后的滤纸干燥保存即可,不需要放入冰箱,A正确;
B、把菌种放入冰箱2-4℃,可以长期保存,B错误;
C、用于粗提取DNA的酒精需要放入冰箱冷却,用于粗提取DNA,C错误;
D、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下保存,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首先做了半分解和未分解两种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将每种叶片与土壤混合均匀后置于两个盆中,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杨树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在不同叶片中,对杨树的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酵母菌是重要的模式生物,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率领的科研团队所提取出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在青蒿素被提取应用之前,奎宁被广泛用来治疗疟疾,治疗机理是奎宁可以和疟原虫DNA结合,形成复合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蒿素是植物细胞的一种代谢产物,可能贮存于液泡中
B.奎宁作用机理可能是直接抑制疟原虫DNA复制和转录
C.疟原虫DNA复制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转录主要场所在细胞质
D.疟原虫摄食的主要方式是胞吞,则该过程消耗能量,而不需要载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是光合作用第一阶段的部分图解.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⑧都是蛋白质的复合物,它们在类囊体膜上是可以(可以、不可以)移动的.图中蛋白质复合物 ⑧在ATP合成中的作用机理是降低(ATP合成)反应的活化能.
(2)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
(3)图中吸收光能的天线色素有四种,可以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丙酮)从植物叶片中提取获得.
(4)图中 ⑨所示物质是ADP+Pi.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接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其去向是形成糖类和C5
(5)为研究光反应中ATP产生的原理,科学家进行如下实验:在黑暗条件下,将叶绿体类囊体置于,pH为4的琥珀酸溶液后,琥珀酸进入类囊体腔,腔内的pH下降为4;然后把悬浮液的pH迅速上升为8,此时类囊体内pH为4,类囊体外pH为8,在有图中⑨存在时类囊体生成ATP,根据此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应使类囊体内外产生H+浓度差,推动ATP合成(或答“ATP合成酶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质子)梯度由物质⑨(ATP+Pi)合成ATP”或“光反应产生的H+(质子)通过向类囊体膜外扩散产生的能量推动(驱动)ATP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核辐射;②组核辐射(60Co照射,下同);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0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表:
组别处理方法0h12h24h48h
无核辐射0.0460.0560.0480.038
辐射损伤0.4600.4200.5300.520
辐射损伤+IL-180.2390.2650.2790.269
(1)已知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它与抗体(溶菌酶)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细胞编程性(程序性)死亡.从表中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少;从②③(组别)可知,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
(3)科研小组还设置了第④组实验,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第③组相比,设置第④组的目的是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
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河北省唐山市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④释放的能量用于 C3的还原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H]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就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三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如图中表示植物体细胞内发生的主要代谢过程,图乙曲线I表示在最适温度、CO2浓度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产生[H]的场所是 ,图示中[H]用于 。①〜④过程中,能为该细胞主动运输供能的过程是

(2)某同学观察进行过程③的细胞器的实验时需用 对其染色,探究该场所的呼吸方式实验时需在酸性条件下用 检测酒精。

(3)图乙中m点比n点C3化合物的合成速率 (填“大”或“小”),其原因是

(4)图乙中在n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I变为 (填“II”或“III”),其原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