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研究者发现,Ca2+通道在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图1表示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Ca2+通道内流,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图2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传导至B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抑制图1中甲细胞膜上的Ca2+通道,乙细胞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其原因是Ca2+不能经过Ca2+通道内流,导致甲细胞无法释放乙酰胆碱.
(2)图1中细胞乙以胞吐方式释放5羟色胺到突触间隙,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丙对离子的通透性会(选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3)图2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结构)组成部分,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此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已知在图2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肌肉会出现持续收缩症状.
(5)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肌肉会出现肌无力(肌肉不能正常收缩)症状.

分析 分析图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分析图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 解:(1)若抑制图1中甲细胞膜上的Ca2+通道,Ca2+不能经过Ca2+通道内流,导致甲细胞无法释放乙酰胆碱,则乙细胞检测不到动作电位.
(2)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下一个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但仍有离子进人细胞,如某些阴离子,故细胞丙对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3)图2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组成部分,当Ach作用于A时,Ach并不进入细胞,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此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分解Ach的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Ach的分解受到抑制,Ach持续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肌肉持续收缩症状
(5)血钙含量偏高,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从而使兴奋性传递降低,肌肉出现肌无力(肌肉不能正常收缩)症状.
故答案为:
(1)Ca2+不能经过Ca2+通道内流,导致甲细胞无法释放乙酰胆碱
(2)胞吐 会 
(3)效应器 不能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持续收缩 
(5)肌无力(肌肉不能正常收缩)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情况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  )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
B.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
C.分布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
D.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甲组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普通细菌,乙组用普通噬菌体侵染15N、32P、35S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甲组中在DNA中找到15N和32P,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甲组中在DNA中找到15N,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C.乙组中在DNA中找到15N和32P,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D.乙组中在DNA中找到32P,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不需要经过导管运输
B.血糖浓度的高低影响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C.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说明两者间存在拮抗作用
D.胰岛素的靶细胞为全身大部分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观察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看到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小颗粒
B.显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可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利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D.探究2,4-D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不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相同的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的方向
B.植物激素和环境因子的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C.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来调控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D.幼茎切段中的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促进细胞伸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牛的食物主要是草茎类,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牛胃内的微生物,在帮助消化和利用植物纤维素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组成纤维素的单体为葡萄糖.牛胃中某些微生物能够产生纤维素酶,这种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的C1酶、CX酶能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2)实验室培养牛胃内的微生物,分离得到高纯度纤维素分解菌的关键环节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倒平板用的培养皿需要保持干燥,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
(3)为了从牛胃的食麋中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配制的选择培养基要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到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在涂布乎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原因是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过多会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为探究油菜素(BR)对生长素(IAA)生理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外施一定浓度的BR和不同浓度的IAA处理同一批相似的绿豆芽幼根,一段时间观察其对主根长度的影响,测量后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组至少设置三个重复实验将结果求平均值以更接近真实值,也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该实验不能证明BR对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理由是没有设置一系列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
(2)坐标曲线中ab段与bc段,BR对主根伸长的影响不同在于ab段抑制作用增强,bc段抑制作用减弱.
(3)进一步研究表明BR也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当加入某种药物完全抑制根细胞的DNA复制后,BR诱导的根的伸长生长被抑制了40%,从细胞角度分析,BR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影响根伸长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高一下开学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信息:“近期检测出三株NDM1耐药基因阳性细菌.其中,疾控中心实验室检出两株来自宁夏的新生儿;一株来自福建某老年患者”.下列关于“NDM1超级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DM1超级细菌”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

B.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NDM1超级细菌”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C.“NDM1超级细菌”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D.“NDM1超级细菌”与人体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