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Ⅰ.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题7-Ⅰ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的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Ⅱ.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Ⅰ.(1)分解者;种子或繁殖体;增强;竞争  (2 )整体性(系统论) Ⅱ.(1)外正内负;神经冲动(2)感受器;频率(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此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并编号。接通白炽灯电源24 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1)实验结果预测:(答题时请直接填编号)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________,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_________。
(2)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①根据___号与___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②根据5号和6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                 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20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发现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恶苗病”。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科学家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对此,科学家做出的推测是                                            
(2)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作为实验组,并设置了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将等量的未培养过赤霉菌的同种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的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水稻幼苗上。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实验组水稻幼苗       ,对照组水稻幼苗                
(3)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赤霉菌的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此时能确定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     (填“是”或“否”),理由是                          
(4)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      和果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11分)
1.植物水光解过程放出的气体是_____。将下列选项用箭头排序,表示出光反应过程______。
A.活化叶绿a促使水光解,释放出e和H+
B.光能传递到叶绿素a
C.e经一系列传递后将NADP+还原为NADPH
D.类囊体膜上各种色素吸收光能
E.H+将能量传给ADP,在酶的作用下合成ATP
水不仅直接参与光反应,还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以含水80%土壤为对照(CK),测耐旱能力较强的大丽花中度缺水(MD)时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下图),探讨环境对植物的调控机理。

2.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通过气孔的气体量表示气孔导度(Gs)。据图16的Gs曲线和Pn曲线推测,3~5天内中度缺水生长的大丽花叶片,会持续发生的现象有_____(多选)。
A蒸腾速率下降
B.蒸腾速率升高
C.光合放出O2速率下降
D.光合放出O2速率上升
E.干旱导致叶片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停止
3.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内参与卡尔文循环时,在____ (酶/光/酶和光)条件下,被________化合物固定后,还原生成糖。
4.据图,非气孔因素主要影响Pn-MD的时间段是________,以下属于非气孔因素的是______(多选)。
A.CO2供应不足
B.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类囊体膜受损
C.还原三碳化合物的酶空间结构改变
D.固定CO2的酶活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在12~24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       ,其产物是             
⑵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         ,主要原因是                            
⑶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       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与分化的问题。(10分)
下图表示人体内部分结缔组织细胞的形成过程。其中,成纤维细胞的形成过程未经人为调控,A细胞到单核细胞、血红细胞的几种途径中部分属于人为调控过程,PU、GATA为两种蛋白质,是细胞内调控因子。

1.在图12所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①中,中心体和染色体的倍增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_____期和______期。
2.下表比较了过程①和②的特点,用“ √ ”表示’“发生”, 用“×”表示“不发生”,完成下表。

事件
过程①
过程②
DNA序列改变
 
 
细胞功能改变
 
 
伴随蛋白质合成
 
 
细胞数量增加
 
 
3.图12中A、B、C、D四类细胞,分化能力接近胚胎干细胞的是_____。
4.PU和GATA可以识别基因的特定序列,继而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由此推测,PU和GATA的结构更接近下列蛋白质中的_____-。
A.限制酶                   B.蛋白酶
C.淀粉酶                   D.DNA连接酶
5.若要使血红蛋白前体直接转变成单核细胞,可行的人为调控措施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某实验小组将一定浓度的小球藻浸入盛有适宜培养液的两支试管中,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设置为0.05%和0.03%,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台灯改变光源与试管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中曲线1、曲线2.请分析回答。

(1)测定净光合速率除了测定氧气释放量外,还可以测定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限制D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限制EF段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F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又做了探究小球藻最适生长温度的预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二氧化碳浓度为0.05%)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设计探究实验思路:

温度(℃)
10
20
30
40
50
光照下释放氧气的速率(mg·h-1
9.67
14.67
19.67
21.67
19.33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还有应控制好的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
预实验中温度为_______℃时,光合速率最大。此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供体和受体之间)空间位置的置换;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能。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常用     ,目的是同期发情处理,作用对象是                 ,第二次使用         ,目的是做超数排卵处理,作用对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