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碳在无机环境、植物、动物体内循环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完成a,c两过程,生物体需要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非生物的物质或能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3)使CO2返回无机环境中,除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生命活动中,能生成[H]物质的部位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温室效应”是由于CO2过多造成的,你认为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有
_______ ___。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碳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生物生命活动、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碳原子是组成有机物的主要骨架,与其他原子通过不同形式的结合,形成多种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碳元素约占干重的49%,碳素营养是生物的生命基础。下图为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转化的部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与碳元素有关的问题:
(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间以 的形式进行物质循环,主要经过 (生理)过程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2)完成a、c两过程,生物体需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
(3)完成a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4)北方农村常建造塑料薄膜温室在冬季栽培蔬菜。某温室从下午4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分析:曲线b~c段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c~d段的成因是 。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通风的时间应选在曲线 区段对应的时间进行。
(5)温室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比单纯施用化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试从碳素营养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高二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碳在无机环境、植物、动物体内循环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完成a,c两过程,生物体需要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非生物的能量或物质分别是_ 、______。
(2)使CO2返回无机环境中,除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还有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生命活动中,能生成[H]的部位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炎热的夏季中午12~14点,绿色植物体内有机物生成量减少,主要是因为______,此时叶肉细胞内C3,C5化合物和ATP含量变化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5)所谓“温室效应”是由于CO2过多造成的,你认为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有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碳在无机环境、植物、动物体内循环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完成a,c两过程,生物体需要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非生物的能量或物质分别是_ 、______。
(2)使CO2返回无机环境中,除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还有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生命活动中,能生成[H]的部位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炎热的夏季中午12~14点,绿色植物体内有机物生成量减少,主要是因为______,此时叶肉细胞内C3,C5化合物和ATP含量变化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5)所谓“温室效应”是由于CO2过多造成的,你认为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有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碳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生物生命活动.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碳原子是组成有机物的主要骨架,与其他原子通过不同形式的结合,形成多种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碳元素约占干重的49%,碳素营养是生物的生命基础。下图为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转化的部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与碳元素有关的问题:
(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间以 的形式进行物质循环,主要经过
(生理)过程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2)完成a.c两过程,生物体需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3)完成a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
(4)北方农村常建造塑料薄膜温室在冬季栽培蔬菜。某温室从下午4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分析:曲线b-c段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C~d段的成因是 。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通风的时间应选在曲线 区段对应的时间进行。
(5)温室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比单纯施用化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试从碳素营养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