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用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小麦原始材料(两种小麦遵循自由组合规律)杂交后,在其F2代中欲获得10株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类型的植株.从F1植株中,应至少取多少粒种子播种(  )
A.40B.80C.160D.320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两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小麦杂交,F1的基因型为DdTt,F1自交,F2的表现型为9:3:3:1.

解答 解:用高秆抗锈病与矮秆不抗锈病纯合体杂交,F2代中高秆抗锈病:高秆不抗锈病:矮秆抗锈病:矮秆不抗锈病=9:3:3:1,其中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类型(ddTT)的植株占$\frac{1}{16}$.所以从F1植株中,应至少取10÷$\frac{1}{16}$=160粒种子播种.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运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父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个体之间总会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燕麦颖色有黑色、黄色和白色三种颜色,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B、b和Y、y表示,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假设每株植物产生的后代数量一样,每粒种子都能萌发.为研究燕麦颖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BByy和bbYY.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燕麦颖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黄颖:白颖=2:1:1.
(2)图中F2黑颖植株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然为黑颖,这样的个体在F2黑颖燕麦中的比例为$\frac{1}{3}$;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BbYY、BbYy、Bbyy.
(3)现有两包黄颖燕麦种子,由于标签遗失无法确定其基因型,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这两包黄颖燕麦的基因型.有已知基因型的黑颖(BBYY)燕麦种子可供选用.
①实验步骤:
a.将该植株自交得到F1
b.F1种子长成植株后,统计燕麦颖片颜色.
②结果预测:
a.如果后代全为黄颖,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bbYY;
b.如果后代黄颖:白颖=3:1,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bbY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为研究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科学家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图1中甲所示).若在图1甲所示神经右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为图1乙中B→A→B→C(→B).

依据所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绘制出的电流变化情况曲线是图2中的C.该实验表明:在一个神经元内,兴奋是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某反射弧结构完整,效应器为骨骼肌.科研人员用电极分别刺激传入神经和骨骼肌,同时用电流表分别记录传出神经的电流变化情况,则两次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依次为偏转、不偏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科学家艾弗里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遗传物质的问题.实验的材料:S型细菌、R型细菌、DNA水解酶、培养基、培养皿等.艾弗里等人先做了以下三组实验(注:各组实验中培养基、培养皿都在试验中已使用):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S型细菌荚膜中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型菌落+S型菌落
艾弗里等人发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④组实验,请按照①--③中的表达格式,补充第④组实验方法某些材料和结果:
④S型细菌的DNA+DNA酶+R型活细菌→R型菌落.
(1)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
(2)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把DNA和蛋白质、多糖分开,单独的直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
(3)肺炎双球菌中能完成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其控制性状的物质是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已知基因Aa、Bb、Cc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A、B、C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且通过酶1、酶2和酶3的作用,完成了下列物质的转化从而形成黑色素,即无色物质$\stackrel{酶1}{→}$X物质$\stackrel{酶2}{→}$Y物质$\stackrel{酶3}{→}$黑色素.则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出现非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A.$\frac{1}{64}$B.$\frac{3}{64}$C.$\frac{27}{64}$D.$\frac{37}{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表示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从图中看出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之间可以转化.氨基酸必须通过脱氨基作用才能转化成糖类和脂肪.
(2)人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人在饥饿初期,血糖含量会暂时降低,这时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
(3)某人多食少动,导致肥胖,其原因除食物的脂肪储存在体内外,还可能发生了图中的①、⑤(填标号)过程;为了减肥,他只吃水果、蔬菜和米饭,一段时间后,不仅体重未减轻,而且造成营养不良,其体内缺少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或氨基酸).
(4)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形成的一种具有四条肽链的蛋白质,若形成m个血红蛋白分子,则氨基酸缩合共脱去570m个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用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全部是黄色圆粒,F1自交得F2,在F2中杂合的绿色圆粒有4000个,推测纯合的黄色皱粒有(  )
A.2000个B.4000个C.6000个D.8000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研究人员进行“利用沼液(含大量氮、磷)培养小球藻去除CO2”的研究,从中寻求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
(1)确定小球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的简便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存在叶绿体.
(2)沼液中过多进入江河湖泊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磷被小球藻吸收后参与合成ATP、NADPH、磷酸(至少答两项)等物质会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
(3)如图是在持续通入CO2浓度为1.5%的空气下(其它条件适宜),CO2去除率与小球藻相对密度的变化曲线.
①小球藻去除CO2的最佳时段是第4-6天(或第6天)_.
②据图分析,第6天后CO2去除率下降的最可能原因随着小球藻密度的增加,(呼吸作用速率增强,)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③若要维持CO2去除率为最大值,采取的措施是维持小球藻相对密度在30-40之间.
(4)给小球藻提供14CO2,可追踪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请写出该途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