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②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且均需要解旋酶
B. 当核糖体到达mRNA的终止密码子时,多肽合成就结束
C. 过程③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
D. DNA复制时,亲代的两条母链有可能出现在一个子代DNA分子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具有高度耐盐性的微生物,可引起人类肺炎、肠炎等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定性检测鲜牛奶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操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按细胞结构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__________生物,从培养过程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进行______呼吸。
(2)7.5% NaCl肉汤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7.5% NaCl肉汤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在血平板上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接种操作前后需要对接种工具进行________灭菌。
(4)在制备血平板时需将pH调节至__________(填“微酸性”或“微碱性”)后灭菌,待培养基__________后,再加入适量血液。按培养基功能分类,血平板属于______培养基。
(5)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菌落,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鲜牛奶供应商仍认为此菌并非鲜牛奶所携带,因此,要对本操作进行完善,完善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叙述错误的是( )
A.首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C.其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液的纯度
D.结果都是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无菌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灭菌
B.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C.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阅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____。
(2)操作①叫________,操作②叫___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后__________________。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______色。
(4)若P为显隐性纯合子,让F1进行自交,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___,F2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且比值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牛奶、吸管、接种环、培养基、空气灭菌的方式依次是( ) ①灼烧灭菌 ②巴氏消毒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消毒 ⑤高压蒸汽灭菌
A.②③①⑤④
B.②⑤③③④
C.②①③⑤④
D.⑤①③⑤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调查,计算出其λ值(λ=当前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λ值即为自然增长率
B. 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下降
C. 从第5年开始,直到第9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流计上,如果分别在X、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刺激轴突X处后,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发现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___的功能。
(3)突触前膜释放到Z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