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动物A和动物B的基因型分别为RR、rr,所以动物C和动物D的基因型均为Rr,该基因型的子代在-15℃环境中成长表现为黑色,在30℃环境中成长表现为白色;动物P和动物Q的基因型分别为、rr,所以动物C和动物D的基因型均为rr,该基因型的子代在-15℃和30℃环境中成长均表现为白色.
解答 解:(1)动物A、B均为纯合子,所以动物C与动物D的基因型均为Rr,但两者的表现型不同,存在差异,原因是成长环境不同,而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①动物C(Rr)与动物R(rr)交配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Rr和rr,若子代在-15℃环境中成长,则Rr表现型为黑色,rr表现型为白色,比例是1:1.
②动物C(Rr)与动物R(rr)交配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Rr和rr,若子代在30℃环境中成长,则Rr和rr均表现型为白色.
(3)在寒冷的自然环境中,黑色皮毛有利于吸收光能保持体温,从而对动物的生存有好处.
故答案为:
(1)动物C与动物D虽然基因型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①黑色:白色=1:1 ②全为白色
(3)有利于吸收光能保持体温
点评 本题结合杂交实验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能根据题干信息推知图中各动物的基因型;其次要求考生认真分析题图,明确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时间(分钟) 温度 | 1 | 2 | 3 | 4 | 5 |
4℃ | 0 | 0 | 0.1 | 0.2 | 0.3 |
10℃ | 0.2 | 1.0 | 1.9 | 3.1 | 4.0 |
20℃ | 0.4 | 1.3 | 2.2 | 3.3 | 4.5 |
35℃ | 0.7 | 1.4 | 2.8 | 4.4 | 5.0 |
55℃ | 0 | 0.1 | 0.2 | 0.3 | 0.4 |
A. | 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作煮沸处理,以除去氧气和灭菌 | |
B. | 表中数据可以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O2的量 | |
C. |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强度越来越大 | |
D. | 35℃最有利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随着实验的进行,液滴右移的速率越来越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水在病变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形式存在 | |
B. | 在胰岛素(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水的产生 | |
C. | 人体衰老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减少,代谢缓慢 | |
D. | 冬季,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增高,以增强植物的抗寒能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自于细胞质基质 | |
B. | 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来自丙酮酸和水的分解 | |
C. | 人体的红细胞所需能量来源于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 | |
D. | 在骨骼肌中等质量的糖原和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相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步骤 | 甲 | 乙 | 丙 | 丁 |
①加入一定浓度的KH2PO4溶液 | 10mL | 10mL | 10mL | 10mL |
②加入蒸馏水 | 10mL | / | 10mL | / |
③加入一定浓度的HgCl2溶液 | / | 10mL | / | 10mL |
④测定初始浓度(S) | 测定各锥形瓶中H2PO-的浓度 | |||
⑤分别加入A或B的切片20片 | A | A | B | B |
⑥24h后,测定终末浓度(T) | 测定各锥形瓶中H2PO-的浓度 | |||
⑦计算各瓶H2PO-浓度差值 | S-T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 | |
B. | ①和 ②的速率基本相等 | |
C. | 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 |
D. | 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个体 | B. |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 ||
C. |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 D. | 细胞→器官→组织→个体→系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或RNA | |
B. |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 |
C. | 食物的消化需要酶的催化,而细胞的其他化学反应不需要酶的催化 | |
D. |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