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孟德尔发现两大遗传规律采用了“假说--推理法”,即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推理→检验推理(测交)→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基因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 解:(1)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而且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入手,然后再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的数据时,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
(2)孟德尔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采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这种方法是类比推理.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故答案为:
(1)相对性状 自花传粉 闭花授粉 一对 多对 统计学
(2)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
(3)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基因在染色体”的探索历程,明确萨顿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组 别 | 甲 | 乙 | 丙 |
顶 芽 | 摘除 | 保留 | 保留 |
细胞分裂素(浸泡浓度) | 0ppm | 2ppm | 0ppm |
A. | 细胞分裂素可能通过促进芽的发育来抵消生长素的抑制 | |
B. | 顶芽摘除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从而促进生长 | |
C. | 顶芽存在时顶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所以生长较快 | |
D. | 从自变量分析,本实验中乙、丙为对照组,甲为实验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及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中填数字与字母,______上填文字)
(1)若图一的分泌物是促甲状腺激素,则此细胞表示的是_________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加工、成熟最终在图中的[ ]__________完成。该细胞在完成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后,膜面积会相应减少的是图中的[ ]___________。图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有____________。
(2)若图一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则与靶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功能。
(3)若图一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中,3H首先出现在__________上,接下来的运行路线是(用箭头和标号表示)___________。
(4)若图二表示某一神经元的细胞膜,在神经元某一部位受到乙酰胆碱刺激后,该部位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此时b物质可用来表示__________。
(5)若图二表示正常人的细胞膜,癌细胞的细胞膜与其相比,含量较少的是图中的[ ]__________。
(6)动物细胞吸水膨胀后,②的厚度将变小,这说明②具有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7}{8}$ | B. | $\frac{3}{8}$ | C. | $\frac{7}{16}$ | D. | $\frac{3}{1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 B. | 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 ||
C. | 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糖类 | D. | 二氧化碳→叶绿体→ATP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