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将乙肝抗原导入酵母菌可以获得能生产乙肝疫苗的工程菌 | |
B. |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和高效复制 | |
C. | 用氯化钙处理植物细胞,可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 | |
D. | 大肠杆菌质粒上具有控制质粒 DNA 转移的基因 |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 解:A、将控制乙肝抗原表达的基因导入酵母菌可以获得能生产乙肝疫苗的工程菌,A错误;
B、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C、用氯化钙处理微生物细胞,可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C错误;
D、大肠杆菌质粒上具有控制质粒 DNA 转移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浙江嘉兴第一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障碍。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种异地的物种形成是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
B.这种物种形成过程将产生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新物种
C.在出现生殖隔离之前,乙、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相同
D.与该方式不同,同地的物种形成只需一次有性生殖过程即可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
C.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细胞体
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动物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核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DNA裸露存在 | |
B. | 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没有任何具膜细胞器 | |
C.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壁的成分都是纤维素和果胶 | |
D.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