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三碳糖磷酸
B、②和 ③在类囊体膜上产生
C、⑤是核酮糖二磷酸
D、⑥可在叶绿体内转变为氨基酸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中碳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大部分植物会将吸收到的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此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步反应的意义是,把原本并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使之随后能被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再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分析题干示意图可以看出,①表示的是三碳糖磷酸,②表示的是ATP,③表示的是NADPH,④表示的是NADP+,⑤表示的是3-磷酸丙糖,ATP和[H]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生.
故选:C
点评:此题结合示意图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物质和能量变化,意在考查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物种年数
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B、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C、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该区域中所有草本植物、所有灌木植物、所有乔木和所有生活的动物构成了该群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显性常染色体遗传病,从理论上分析,如果双亲中一方患病,其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
(  )
A、25%或30%
B、50%或100%
C、75%或100%
D、25%或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AABB)与纯合的红色品种(aabb)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红.则F2中的紫色植株的基因类型有(  )种.
A、1种B、2种C、3种D、4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B、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C、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内的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表现型共有(  )
A、3种B、4种C、5种D、6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