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1)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2)艾弗里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3)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一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该实验的步骤为: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④离心分离;③放射性检测.
(5)32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被32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故答案为:
(1)原核
(2)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3)DNA是遗传物质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②①④③
(5)上清液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某DNA分子的一条链中$\frac{A+T}{G+C}$=0.4,其互补链$\frac{A+T}{G+C}$中的比值应为2.5 | |
B. | 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77对,其中一条链上$\frac{A+T}{G+C}$=2.5,若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问第3次复制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20 | |
C. | DNA分子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4种核苷酸、能量和酶等 | |
D. | 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让两株非糯性水稻杂交,子代性状比例为非糯性:糯性=3:1,则子代的非糯性中,能稳定遗传的水稻占$\frac{2}{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通过分子的复制,储存在DNA中的遗传信息实现稳定表达 | |
B. | 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为DNA的复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 |
C. | 去除蛋白laminA后,染色质的运动高度分散而且不能复制 | |
D. | 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可保证DNA分子复制准确无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植物细胞融合必须先制备原生质体 | |
B. | 动物细胞可以直接诱导融合 | |
C. |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保持一定浓度的CO2,其目的是促进动物细胞呼吸 | |
D. | 用于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属于外植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 |
B. | 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丙和丁含量合成明显增加 | |
C. |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 |
D. | 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蓝紫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无氧呼吸的$\frac{1}{2}$ | |
B. | 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无氧呼吸的$\frac{1}{4}$ | |
C. | 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无氧呼吸的$\frac{1}{3}$ | |
D. | 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无氧呼吸一样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 | |
B. | 年幼的生物体内,没有衰老细胞 | |
C. | 衰老的生物体内,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 |
D. | 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生物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