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组合 | F1结实率(%) | F2代 | ||
野生型植株数 | 突变体植株数 | |||
① | ♀突变体×♂02840品种 | 86.8 | 1895 | 642 |
② | ♀突变体×♂中恢8015 | 87.2 | 234 | 70 |
③ | 中恢8015×02840品种 | 87.6 | 960 | 0 |
分析 1、a-淀粉酶基因转录形成a-淀粉酶mRNA,a-淀粉酶mRNA翻译形成多肽,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过程在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淀粉酶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形成后,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2、基因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抑制蛋白与启动子结合后,导致RNA聚合酶不能与启动子结合,使转录不能正常进行.
解答 解:(1)由于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胚会产生赤霉素,所以实验中要选择不带胚的半粒种子,用外源GA处理,一段时间后提取种子中的mRNA,结果如图1所示:该结果显示α-淀粉酶的mRNA的产生是受GAMBY的mRNA的诱导.
(2)①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产生的GA活化了种子细胞内的GID1蛋白,该蛋白促进了抑制蛋白的降解,解除了对GAMYB基因的抑制作用,使该基因产生GAMYB转录因子,而GAMYB转录因子又与GARE序列结合,从而开启了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
②GARE序列几个碱基的改变使得GAMYB转录因子无法与其结合,但由于杂合子中有GARE序列没有改变的基因,能受GAMYB转录因子的诱导产生a-淀粉酶,所以该序列改变的杂合种子萌发时,能产生a-淀粉酶.
(3)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组合①♀突变体×♂02840品种产生的F2代中野生型与突变体植株数=1895:642≈3:1,杂交组合②♀突变体×♂中恢8015品种产生的F2代中野生型与突变体植株数=234:70≈3:1,表明该突变为隐性性状,说明该突变基因位于细胞核内.设置第③组杂交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雄性可育性状由单基因控制.
故答案为:
(l)不带 α-淀粉酶的mRNA GAMBY的mRNA
(2)①抑制蛋白 GAMYB α-淀粉酶 ②能 杂合子中有GARE序列没有改变的基因,能受GAMYB转录因子的诱导产生a-淀粉酶
(3)3:1 隐 细胞核 单
点评 本题考查赤霉素的作用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时用健那绿染色,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 |
B. | 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实验中,可滴加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 |
C. | 制备细胞膜时选择鸡的红细胞更容易 | |
D.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水解口腔上皮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还原糖、淀粉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碘液 | |
B. | 鉴定还原糖、蛋白质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 |
C. | 组成双缩脲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 |
D. | 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未离体的体细胞也会表现出全能性 | |
B. | 皮肤细胞中含有ATP水解酶,体现了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
C. |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作用 | |
D. | 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吞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 |
B. | 该实验的小鼠模型中可能不含T细胞 | |
C. |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数量一直减少 | |
D. | HIV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都可能检测到HIV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整个实验过程中密闭气室内温度必须保持一致 | |
B. | 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在夏季某天中不同时段采集到的数据 | |
C. | 四条曲线分别表示羊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 | |
D. | 200s时,曲线④和曲线①相应数值之差为净光合速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 |
B. | 由种类相同的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功能都相同 | |
C. | 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较多的物质,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 |
D. | ATP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组成的主要元素有C、H、O、N、P、S等 | |
B. | 都以DNA或RNA作为遗传物质 | |
C. | 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膜为细胞边界 | |
D. | 存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