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35S和32P的放射性。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 2 中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④、①
B.图 2 中的⑦⑧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⑧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时间过短,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
D.35 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的放射性会显著升高
【答案】D
【解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噬菌体,并随着噬菌体离心到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DNA进入噬菌体后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噬菌体合成,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由此可见,子代噬菌体中不含35S。
A、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DNA分子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其中只有磷酸基团中含有磷,因此在甲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①磷酸;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中只有R基团中可能存在S元素,因此在图甲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④,A正确;
B、图2中的⑦⑧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⑧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如果搅拌时间过短,搅拌不充分,蛋白质外壳与细菌不分开,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C正确;
D、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不论保温长短,上清液的放射性都不会显著升高,D错误。
故选:D。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光合作用过程中结构A为结构B提供__________,物质甲是__________。
(2)提取A中的色素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A中含量最多的色素是__________。
(3)晴朗的夏季中午,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会有所下降,主要与图中__________供应不足有关,此时C5 含量会__________(上升或下降),ADP的含量会__________(上升或下降)。
(4)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核酸分子的部分片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____________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_________(填序号)。若上图表示脱氧核苷酸链,则还缺失的碱基是____________(填名称)。若上图表示核糖核苷酸链,则还缺失的碱基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若图中②是脱氧核糖,则结构⑤是___________。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___________分子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群连续分裂的细胞培养液中,抽样检测细胞,分别测到细胞中的DNA含量,得到细胞数目分布如下图所示。已知该细胞周期为20小时,间期分G1(复制前期)、S(复制期)、G2(复制后期),且S期是8小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是8000个 B. S期的细胞数目是18000个
C. G1期和G2期的细胞数目是19000个 D. 分裂期的时间是12小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配子的随机结合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 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多次重复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科学家在对一个DNA病毒的晚期表达因子(名为LEF﹣10)进行凝胶电泳操作时,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种由病毒编码的朊病毒。
(1)在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前先要对样品用_____处理,使由多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解为_____,并使它们的复合物都带上_____电荷,从而使其电泳的速度主要与_____有关。
(2)利用某酿酒酵母菌株进行实验,以确定LEF﹣10蛋白是否能表现出朊病毒特性。已知酵母细胞中的Sup35蛋白受到一定刺激后可能会发生空间结构改变变成朊病毒,Sup35蛋白以及“朊病毒化”后的Sup35蛋白对酵母细胞代谢过程影响如图甲,部分实验结果如图乙:
现将LEF﹣10蛋白基因替代Sup35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即决定Sup35蛋白朊病毒化的DNA片段,新表达出的蛋白具备Sup35控制代谢的功能以及LEF﹣10的特性。培养再观察酵母菌落特征。这个实验采用了_____接种方法,基本培养基中还要添加哪一种物质_____。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包括_____(至少答2个)。培养结果出现_____菌落即可作为LEF﹣10蛋白可以表现出朊病毒特性的证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果蝇幼虫唾液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条染色体多次复制而不分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巨大染色体(如图所示)。若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液培养果蝇幼虫唾液腺细胞,发现在胀泡中3H含量较高,而且随着幼虫的发育,胀泡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置出现或消失。下列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
A.胀泡的出现是由于DNA分子复制出现了差错
B.被标记的尿嘧啶催化mRNA合成
C.胀泡的出现与特定基因的表达有关
D.胀泡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病发病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对②的作用是________(促进/抑制)。激素B为______________。
(2)①过程体现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①②③过程表示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3)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后细胞甲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而来,从免疫学角度,该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与健康人相比,该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增多/减少/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