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地球表面的70%左右都是海洋,海洋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观注,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相对稳定的主要任务,同时也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有关人员调查海洋某些方面得到数据图: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请阐述你的理由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增长最快).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其结果调查的种群密度数据偏高于实际密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被标记的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因标记使其个体的存活率降低等合理即可等).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艘废弃的轮船停泊于海边,不久船体外面就有绿藻、细菌、藤壶、牡蛎等生物附着形成一个群落,这个变化过程被称为(群落的)演替.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的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A和B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4)请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图乙中是食物链或食物网A→D→C,其中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8%.
(5)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海洋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就低.

分析 分析图甲: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b种群增长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于种群数量为$\frac{K}{2}$时.
分析图乙:A是生产者、B为分解者、CD是消费者.

解答 解:(1)由于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增长最快),因此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大黄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3)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A和B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4)图乙中,A是生产者、B为分解者、CD是消费者,因此食物链为A→D→C;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frac{1.5{×10}^{6}}{2.7{×10}^{6}}×100%$=18%.
(5)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海洋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就低.
故答案为:
(1)b      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增长最快)      标志重捕法        被标记的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因标记使其个体的存活率降低等合理即可等)
(2)垂直    (群落的)演替
(3)碳循环(物质循环)
(4)A→D→C  18%
(5)抵抗力稳定性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掌握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识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及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图中①②③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克里克将图中①②③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进行①过程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和酶,②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催化;DNA双螺旋结构内部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
(2)图中DNA片段由10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40%,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1800个.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酪氨酸.
(3)若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用图中的字母表示).一个mRNA上连接多个核糖体叫做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是(少量mRNA)能迅速合成较多的肽链(蛋白质).
(4)将某噬菌体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frac{2}{n}$,原因是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带有标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B.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三种RNA参与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进入该细胞需要ATP提供能量
D.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图1为植物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数字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含义:A.O2,B.五碳化合物,CNADP+
(2)若图1中化合物B的含量在24小时内发生的变化如下图2所示,请回答:G点时B化合物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气孔部分关闭,叶肉细胞吸收CO2减少所致.CD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白天天气暂时由晴转阴造成的.
(3)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若要设计一实验,证明氧气的氧原子来自何种反应物.请简述该实验设计思路在密闭透光的容器中,用18O标记的水培养绿色植物,然后检测氧气分子中有无
放射性;再在另一密闭透光的容器中加入18O标记的CO2和绿色植物,检测植物产生的氧气中有无放射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前赴后继的探索.有关科学家以及他们做出的成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
B.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C.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D.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①是糖蛋白
B.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①有关
D.温度会影响协助扩散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要得到标记噬菌体,可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
B.搅拌和离心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
C.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D.若用32P标记细菌DNA,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科学家利用酵母菌进行实验,发现Atg13蛋白质会与其他4种蛋白质通过网状结构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细胞自噬启动装置,该自噬启动机制在预防和治疗由细胞自噬引发的癌症及神经类疾病方面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的细胞自噬启动机制故障可能与Atg13不能正常表达有关
B.细胞自噬与溶酶体密切相关,该细胞器内含有多种水解酶
C.癌细胞的表面因糖蛋白增多,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D.酵母菌的呼吸产物中一定有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使我们的牙齿亮洁,口气清新.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
(1)侵入机体的细菌,还可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而将其清除.
(2)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若将此牙膏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再取出进行分解口腔细菌的实验,发现与不用此牙膏的效果相同,原因是强碱条件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从而失去活性.
(4)为探究牙膏中的酶的最适温度,基本实验思路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对照实验,分解口腔细菌,找到峰值(或“分解效果最好”)对应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