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如图是某家系中甲(A、a)、乙(B、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Ⅱ-6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个体Ⅰ-1的基因型是XAXaBb,个体Ⅲ-11的基因型是XaYBb
C.个体Ⅲ-11的致病基因来源于个体Ⅰ-1和个体Ⅰ-2
D.若Ⅱ-4携带致病基因,则Ⅲ-9与Ⅲ-12婚配生患病孩子的概率是$\frac{2}{3}$

分析 分析甲病:根据Ⅱ-3、Ⅱ-4和Ⅲ9可知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无法推断属于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病;
分析乙病:如果该病属于隐性致病基因,根据“已知其中Ⅱ-6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则后代Ⅲ-12不会患病,所以该病属于显性致病基因;如果该病是伴X显性遗传,则由于Ⅱ-7患病,Ⅲ-13也肯定患病,与假设不相符合,所以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解答 解:A、根据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C、①先判断乙病的基因型,根据Ⅰ-1患乙病,并且后代有正常的个体,所以Ⅰ-1的基因型为Tt;②如果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由于Ⅱ-4的基因型为Bb,所以Ⅰ-1的基因型为BB或Bb;如果甲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则由于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所以Ⅰ-1的基因型为XBXb;所以Ⅰ-1的基因型为TtBB或TtBb或TtXBXb;Ⅲ-11患乙病,并且Ⅲ-11的父亲Ⅱ-6是正常的,所以乙病的基因型为Tt,所以Ⅲ-11的基因型为Ttbb或TtXbY,BC错误;
D、若进一步检测发现Ⅱ-4 携带致病基因,则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9的基因型为bbtt,Ⅲ-12的基因型为$\frac{1}{3}$BBTt、$\frac{2}{3}$BbTt.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frac{1}{3}$,患乙病的概率是$\frac{1}{2}$,所以后代患病概率是$\frac{1}{3}$+$\frac{1}{2}$-$\frac{1}{3}$×$\frac{1}{2}$=$\frac{2}{3}$,所以Ⅲ-9与Ⅲ-12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frac{2}{3}$×$\frac{1}{2}$=$\frac{1}{3}$,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了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和概率计算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正确的判断遗传方式,并且能够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概率的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已知某雌雄同株植物(N=20),其花色产生的机理如图所示.研究人员用两种纯种植株进行杂交的F1,F1自交F2,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组别亲本F2
白花×黄花红花:黄花:白花=9:3:4
未知花色×黄花红色:黄色=3:1
(1)欲测该植物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测定10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经分析可知,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若让甲组F2的黄花自交,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白花=5:1.乙组未知花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2)若先对乙组的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理论上所得植株花色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1:1,.
(3)另外一组研究人员在做甲组实验时,得到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3:1:4.经检测得知,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是F1的2号染色体缺失使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由此推测,甲组中F1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包含A(填“A”“a”“B”或“b”)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
(4)如果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基因与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对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测交实验,子代出现了一定比例(不超过总数$\frac{1}{4}$)的黄花,造成这种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如图表示夏季时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适当遮光,叶绿素含量会增加,叶片主要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将显著增强.
(2)曲线ab段叶肉细胞内能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曲线cd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增加.
(3)若将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此时叶肉细胞内C3物质含量的变化是减少.30%遮光处理避免了强光照和过高温度对植株的不利影响,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未明显出现“午休”现象的原因是遮光30%情况下,(起降温增湿作用),植物气孔一般不关闭.
(4)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2浓度,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原因是6:30左右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为二种生物的结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

(1)A 为蓝藻,它的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填两种物质).因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自养/异养)型生物.
(2)B为衣藻,它与A的根本区别是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它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3)C图所示的生物是病毒,它在结构上不同T其他两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无细胞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成熟的体细胞比动物的成熟体细胞更容易实现全能性
B.卵细胞与受精卵-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C.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愈伤组织的形成说明离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某实验小组将玉米幼苗置于一密闭容器内,测定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用容器内CO2的变化量表示).实验结果如下(“+”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1015202530354045
适宜光照-12-17-23-26-35-26-24-15
黑暗+6+11+18+25+35+40+32+20
A.在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内无ATP的形成
B.在适宜光照下,35℃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C.由表可知,在适宜光照下,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是30℃
D.由表中数据可知,光合作用酶和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过渡形式,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回答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填生态系统的功能)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2)调查发现许多湿地生态系统有生活污水的排入,则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水中的)化学能,在输入少量生活污水的条件下,湿地中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在此过程中,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但决不能向湿地中大肆排放生活污水,否则必将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这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3)湿地可进行生态旅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湿地中某鼠群的雌鼠怀孕率不断升高时,其种群的密度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当种群密度过高时,雌鼠怀孕率则会逐渐降低.这种调节方式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负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请回答有关植物生命活动的问题:
(1)光合作用过程中[H]是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细胞器结构)上产生;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用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2)大气中的CO2可通过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来源于原料中的CO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如果在各种条件都很适宜的情况下,突然除去二氧化碳,可以测出短时间内C5的含量变化是增加.
(3)直接给细胞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的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简式是A-P~P~P,根细胞形成它时所需能量来自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填生理过程).
(4)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CO2+H2O$→_{叶绿体}^{光}$(C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一般都具有年龄组成等数量特征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间隔五米种植行道树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瓢虫的分布方式是集群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