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某科研小组在一个大棚中以某桃树为实验材料,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得到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CK组为自然光照(相对透光率为100%);T1组:一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30.0%);T2组:两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10.5%).实验期间分别于11时和15时打开和关闭通风口.此外,用同样实验方法处理该桃树和某种栎树,获得有关数据如表:
 光合参数
(μmol•m-2•S-1
 CKT1T2  
 桃树栎树 桃树 栎树 桃树 栎树
 光补偿点 29.7 32.8 20.731.4  18.2 31.2
 光饱和点752.5  1188.2 522 1164.5 417.1133.5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桃树更适应弱光环境.除了测定上述相关数据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植物细胞中的B含量作为该品种是否为耐弱光品种的指标.
A.C5化合物的含量          B.光合色素的含量
C.ATP、NADPH的含量      D.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含量
(2)当光强大于29.7μmol•m-1•s-1,桃树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去向为ABD(多选)
A.自身细胞的线粒体   B.从气孔扩散到外界    C.临近的叶肉细胞     D.表皮细胞
(3)Rubisco酶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一个关键酶,它所催化的反应是无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它应存在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它参与催化的反应是二氧化碳的固定.
(4)上述图实验中通过改变黑色遮阳网的层数来设置不同的弱光环境.图中10时到11时的时间段内,限制各组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B.
A.光照强度        B.CO2浓度       C.温度      D.水和无机盐
(5)在8时-10时的实验过程中,若去除遮光物,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减少.
(6)CK、T1、T2各组光合速率分别于12时、13时、14时的变化是均下降.产生这种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大棚内温度升高,引起气孔关闭(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低,使光合速率下降.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据此结合题图分析作答.

解答 解:(1)据表分析,桃树与栎树相比,在弱光下更易达到光饱和点,所以桃树更适应弱光环境.根据题意,还可以通过检测光合色素含量作为该品种桃树是否为耐弱光品种的直观性指标.
(2)当光强大于29.7μmol•m-2•s-1,桃树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去向为自身细胞的线粒体、释放到细胞外和扩散到表皮细胞用于其呼吸作用,故选ABD.
(3)无机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圈的,二氧化碳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所以该酶应该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
(4)根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应该通过大棚覆盖的塑料薄膜为无色及改变黑色遮阳网的层数来设置不同的弱光环境.图中10时到11时的时间段内,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减少,是选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故选B.
(5)在8时-10时的实验过程中,若去除遮光物,光反应加快,[H]和ATP生成增多,三碳化合物还原加快,短时间内其来源不变,最终导致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下降.
(6)据图分析,CK、T1、T2各组光合速率分别于1 2时、1 3时、1 4时都下降,原因可能是大棚内温度升高,引起气孔关闭(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低,使光合速率下降.
故答案为:
(1)桃树   B
(2)ABD
(3)叶绿体基质    二氧化碳的固定
(4)黑色遮阳网的层数    B
(5)减少
(6)均下降      大棚内温度升高,引起气孔关闭(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低,使光合速率下降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图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裂增殖能力加强,分化能力减弱
B.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也相同
C.②③④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
D.进入c过程的细胞,多种酶活性降低,代谢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紫茎泽兰是我国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在紫茎泽兰侵害区种植皇竹草能够有效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籽实传播.实地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样地编号植物种类数
引入前引入后引入前引入后引入前引入后
122250.880.977265
216210.710.869275
320260.850.987562
(注: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皇竹草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皇竹草2年后.Simpson 多样性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1)从长期看,紫茎泽兰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生态系统引进新物种后可能改变原有群落演替的速度(方向)和方向(速度).
(2)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请用表中数据分析紫茎泽兰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可能是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3)与引入皇竹草之前相比,引入皇竹草之后样地紫茎泽兰种群密度较小.皇竹草与紫茎泽兰的关系被称为竞争.不同地段的样地内,植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
(2)GnRH与睾丸酮在化学本质上的差异是:者是蛋白质(肽类),前后者是固醇类(类固醇).图乙中abcd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的分级(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
(3)已知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但不知道人的胰岛素在鱼体内是否同样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完成以下实验步骤,以探究在鱼体内人的胰岛素是否具有与鱼胰岛素相同的生理效应.
将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鱼群随机等分成三组,依次编号为A、B、C.其中A组为实验组,其处理方法是:A组注射人的胰岛素;B、C组施以的处理分别为:B组注射等量鱼的胰岛素、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检测记录鱼体内的血糖含量(浓度)并进行比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成骨性肿瘤之一.科研人员研究曲古抑菌A(TSA)对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寻找新方向.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1  用含青霉素和链霉素的高糖培养基,在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人骨肉瘤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2  取适宜浓度的处于生长旺盛期的人类骨肉瘤细胞,用加入不同浓度的TSA(0~200ng•mL-1)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h.
步骤3  对各组细胞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方法是先用台盼蓝试剂(一种细胞活性染料)染色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统计细胞存活率(未染色细胞数/细胞总数×100%),结果如图1.
步骤4  分别提取TSA浓度为0ng•mL-1、25ng•mL-1、50ng•mL-1处理的3组细胞,测量细胞中与凋亡相关的基因(Bax、Bcl-2)和β-肌动蛋白基因(不同的组织细胞中表达相对恒定)表达的蛋白质量并计算比值,结果如图2.

分析回答:
(1)与正常成骨细胞相比,骨肉瘤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其主要原因是骨肉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高糖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细胞培养箱中保持5% 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pH.
(2)步骤2中,设置0ng•mL-1 TSA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排除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用台盼蓝试剂检测细胞活性的主要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活细胞内(死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台盼蓝能进入死细胞内).
(4)图1所示结果表明TSA浓度越高对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越强.
(5)根据图2判断,骨肉瘤细胞中Bax基因过度表达会加速细胞凋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害虫,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通过向马尾松林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同学尝试构建了数学模型如图:若在AB时间段,松毛虫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是前一天的1.39倍,则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39%.
(2)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属于初级消费者;松毛虫的能量不能100%传递到灰喜鹊,因为松毛虫的能量还有自身呼吸作用热能散失的部分、传给分解者一部分、还有未利用的部分等去向.
(4)据调查,由于人造马尾松林抵抗力稳定性低,所以比天然马尾松林容易发生虫灾.引入灰喜鹊后,松毛虫数量明显下降,最终使种群数量保持了动态平衡,这种控制虫灾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天敌防治),具有长效、环保等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常见的酿酒酵母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木糖来进行酒精发酵,而自然界中某些酵母菌能分解木糖产生酒精,但是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差.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培育了能利用这两种糖进行发酵且对酒精耐受能力强的酿酒酵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酵母菌培养基要进行倒平板操作,待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主要原因是防止培养皿盖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2)取从自然界中采集的葡萄,用无菌水将葡萄皮上的微生物冲洗到无菌的三角瓶中,然后按图甲所示过程进行酵母菌的纯化培养.图乙是经过图甲过程A 纯化培养的结果,在培养基上接种时划线的顺序依次是①③②(用编号表示).研究者在图甲过程C 的操作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一个经培养后菌落分布如图丙所示的平板,推测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涂布不均匀.
(3)将培养基上的酵母菌菌株转接到仅以木糖 为碳源的培养基中,无氧条件下培养一周后,有些酵母菌死亡,说明这些酵母菌不能利用木糖发酵.
(4)从以上筛选得到的活酵母菌中提取DNA,利用PCR 技术大量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若将1个目的基因分子复制10 次,则需要在缓冲液中至少加入211-2个引物.将目的基因连接到具有尿嘧啶合成酶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的质粒上,然后将所得的重组质粒导入酵母菌时,应选择缺乏尿嘧啶合成 能力的酿酒酵母作为受体菌.
(5)将经上述流程培育获得的转基因酿酒酵母接种在含葡萄糖和木糖的培养基中进行酒精发酵能力测试.随着发酵的持续进行,若该酿酒酵母能够存活,说明它能利用葡萄糖和木糖产生酒精,且对酒精的难受能力强,即说明所需菌株培育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脊椎动物对糖和氨基酸的反应分别需要独特的味觉受体分子,R2味觉受体可“发现”甜味,而结构与其相近的R1味觉受体则可“发现”氨基酸味道.在进化过程中,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2的基因,只有编码R1的基因,但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
B.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花蜜诱导编码R1的基因突变为编码R2的基因
D.R1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南省浏阳市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探究细胞呼吸方式两个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B.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以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均不需染色

C.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颗粒的分布和口腔上皮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都需要用到光学显微镜

D.探究淀粉酶最适温度和探究过氧化氢酶最适pH时最好都进行预实验,以确定一个大致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