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与实验条件密切相关.科研人员试图研究酵母菌接种量和溶氧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设计以下实验:
(1)选择生长旺盛的酵母菌为实验材料,用移液器吸取设定的接种量(0.5mL、1.00mL、1.5mL),分别接种入相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培养基.震荡摇匀,吸取酵母菌悬液观察计数作为初始值.将接种后的锥形瓶置于不同转速的摇床中,28℃恒温培养.
(2)将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振荡摇匀,用吸管每隔2h取样1次,共取5 次.
(3)取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制作装片,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然后换成高倍镜观察计数.
(4)记录测量结果,绘制相关曲线,结果如图分析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果分析的图示名称为接种量培养液中氧气的浓度.
(2)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先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1小滴酵母菌液,静置5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偏高.
(3)若本实验使用的计数板规格如右图,在计数时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法计数.在实验中,最初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零,这时正确的做法是:D
A.将装片清洗干净,重新制备装片进行计数
B.将样液稀释后重新进行制备装片并计数
C.寻找有酵母菌的中方格,然后取其平均值计数
D.直接统计中间整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4)分析实验数据图,可以发现条件为转速250r/min,接种量为1.5mL,培养第六个小时时测得种群密度最高,此时的酵母菌培养液不适合用来制作固定化酵母,原因是种群达到峰值后,由于营养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增加,酵母菌大量死亡影响固定化酵母的活性.适合制作固定化酵母的酵母菌培养液条件为转速230r/min,接种量为1.5mL,培养第8个小时.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 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要研究酵母菌接种量和溶氧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酵母菌接种量和溶氧量,因此结果要分析接种量培养液中氧气的浓度.
(2)对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其进行灭菌.先将培养液滴加到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再盖上盖玻片计数,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其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高.
(3)血球计数板计数时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以减少使用误差.最初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零,可以直接统计中间整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4)由曲线图可知,条件为转速250r/min,接种量为1.5mL,培养第六个小时,测得种群密度最高.制作固定化酵母,要保持酵母菌活性高,但当种群达到峰值后,由于营养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增加,酵母菌大量死亡,酵母菌的活性降低,因此不合适做固定化酵母细胞.种群数量少适合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因此适合制作固定化酵母的酵母菌培养液条件为转速230r/min,接种量为1.5mL,培养第8个小时.
故答案为:
(1)接种量  氧气
(2)高压蒸汽灭菌  偏高    
(3)五点取样法    D
(4)转速250r/min,接种量为1.5mL,培养第六个小时   种群达到峰值后,由于营养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增加,酵母菌大量死亡影响固定化酵母的活性   转速230r/min,接种量为1.5mL,培养第8个小时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黑龙江省东北部森林群落主要分为三个演替阶段: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针叶林为顶极群落.对黑龙江省东北部不同生境中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地区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
鸟类
多样性
指数
针叶林2.0451.5682.0071.131
针阔混交林2.1342.6892.3781.985
阔叶林1.2381.2561.1891.058
A.可通过样方法采集数据,再计算多样性指数
B.针叶林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鸟类的多样性持续增加
D.鸟类多样性指数高低与植物类型的丰富程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下列探究性实验中,对实验变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所加酶的量和pH是无关变量
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是无关变量
C.“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D.“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原生质层外侧溶液的浓度是无关变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后,Na+内流最终导致膜内外呈现的电位差.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表.
实验组号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7575
侵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后6565
10min后5025
15min后400
(1)第1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低75mV(填低或高).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b、c、d(选填选项前的符号,可多选).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 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 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遗传、变异及进化的本质
B.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枝扦插实验,证明了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于水
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人体感染消化道线虫后,线虫侵入肠黏膜,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杀死线虫,并通过腹泻将线虫排出体外.图为该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代表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IgE、IgG为不同的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该类细胞由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2)甲细胞内与IgG的加工、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IgE和IgG不可能由同一个甲细胞产生,判断依据是每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IgE能增强IgG的免疫效率,原因是IgE参与炎症反应,增大肠壁的通透性,有利于IgG进入肠壁杀死线虫.
(3)乙细胞最有可能为T细胞,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能诱发腹泻,将死亡的线虫排出体外,细胞因子诱发腹泻机理是细胞因子刺激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发生腹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人在被针刺痛的缩手反射中,先缩手后感觉到疼痛;而人在抽血体检时,一般会控制手的姿势不变.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①是效应器,③突触.
(2)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变化是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原因是细胞膜对Na2+的通透性增加,Na2+内流.
(3)神经冲动在③处传递时,经过两次信号转换,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4)针刺时缩手,控制手的运动神经元接到的“指令”使其 (“兴奋”或“抑制”),此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抽血体检时,一般会控制手的姿势不变,控制手的运动神经元接到的“指令”使其抑制(“兴奋”或“抑制”),说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H2O能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动
B.果脯在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C.人小肠上皮细胞和红细胞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相同
D.低温环境不影响物质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表示荠菜叶的光合作用,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荠菜叶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是③光,场所是④叶绿体.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①和释放⑤,起到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