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9.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溶胶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位于图中突触后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阴(阴、阳)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上述过程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GABA离子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从而进一步证明GABA是一种抑制性的神经递质.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GABA受体,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延长(缩短/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分析 此题考查膜电位的形成及神经传导,兴奋的传递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打开离子通道,从而形成动作电位.根据题干信息“释放的GABA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的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较强,致使GABA含量偏低而表现异常兴奋.病的治疗必须,通过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

解答 解:(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兴奋的传递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阴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GABA离子作用于离体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加入抑制剂后,氨基丁酸转氨酶受到抑制,使GABA的分解速率降低.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是GABA受体中,与GABA一样的功能,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阴   信息交流   抑制
(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3)GABA受体   延长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内容.该内容是高考中必考常考的内容之一.本题题干材料与实际有密切关系,可以考查考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通过图形的分析还考查了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可以被水解成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B.以底物的种类作为自变量,可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C.低温导致酶失活,使酶活性下降
D.酶的催化效率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相对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梨的果皮光滑和桃的果皮有毛是相对性状
B.家兔的黑色毛和棕色毛是相对性状
C.番茄的红色果实和圆形果实是相对性状
D.豌豆的豆荚颜色和豆荚性状是相对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如表是一对夫妇和几个子女的简化DNA指纹,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基因标记母亲父亲女儿1女儿2儿子
---
--
---
--
--
A.基因Ⅰ和基因Ⅱ肯定在同一对染色体上
B.基因Ⅴ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C.基因Ⅲ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D.基因Ⅳ与基因Ⅱ不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甲图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乙图是该动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b、c三个阶段中,有丝分裂发生在a和c 阶段.
(2)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减Ⅱ中期,发生在甲图中A-Q的I-J段中.
(3)甲图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16条.
(4)如果乙图中的甲代表Y染色体,则从甲图中的I点开始,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5)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甲图中A-Q的GH段中.
(6)如果乙图中,结构3上有连锁基因R、E,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R、e,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在小鼠自由组合试验中,得到一个3:6:1:2:3:1的比,其可能的解释是(  )
A.这是两对完全显性基因的分离
B.这是两对不完全显性基因的分离
C.这是两对共显性基因的分离
D.一个基因为不完全显性,一个基因为完全显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血细胞计数板一个中方格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CO2的场所是②、③,产生酒精的场所是③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有的经自由扩散转运到细胞外,有的需要主动运输转运到细胞外
C.图乙中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中格有酵母菌23个
D.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l mL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的手段.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我们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研究初步方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2002年冬天;“非典“(SARS)袭来,给全国人民以严峻的考验.科学工作者迎难而上,最终战胜了“非典”.下面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动事例,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后,就如何发现病原体这一专题组织了一节交流讨论课.请你加入到讨论中来,共同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师:引起“非典”的病原体可能很多,如细菌、衣原体、病毒等,科学家在寻找病原体的研究中应用了什么方法?
    生:应用了病原体分离、分类鉴定和动物(如猴子)实验等方法.
    师:这是一种新的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假设从患者体内找到了衣原体,就能肯定它是病原体吗?为什么?
(1)请回答:不能.因为未进行动物实验,不能肯定(或病人体内还存在其他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非典”). 
    师:若排除了衣原体.怎么确定是由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呢?
    生:首先要把两者分离,将带有这两种病原体的材料制成溶液,用细菌过滤器过滤(病毒可以过,而细菌不能过),再通过进一步处理即可.
    师:将细菌和病毒分离后,下一步怎样做?对结果如何分析?
(2)请回答:分别将细菌、病毒注射到一些大小一致、健康的猴子体内,观察猴子是否有“非典”症壮出现.若注射细菌的猴子出现“非典”,则可确定是细菌引起的,否则不能确定;若注射病毒的猴子出现“非典”,则可确定是由病毒引起的,否则不能确定.
师:实验证明了病原体是病毒后,要用到何种仪器才能看到其真面目?
(3)请回答:电子显微镜.
    师:冠状病毒的种类很多,进行鉴定所用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
(4)请回答测定其遗传物质(基因).
    依靠科学,终于发现了新型的冠状病毒.接着,老师对这节探究讨论课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科学家正在进一步对药物的开发、病毒的来源和疫苗等进行研究,新的成果将会陆续出现,造福人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一个充满N2与充足CO2的透明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几株某种植物幼苗,测到系统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第5~7h呼吸作用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浓度增高;该植物积累有机物速率最快的时刻是第2h时.
(2)第10h时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若此环境因素维持不变,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耗尽,此时细胞质基质成为ATP合成的唯一场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