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下列不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特有的是(  )
A.在细胞分裂末期,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B.中心体周围发射出星射线
C.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D.在细胞分裂初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分析 高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有两方面:
一、前期纺锤体的形式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植物细胞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二、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细胞板.

解答 解:A、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细胞板,A错误;
B、动物细胞是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B错误;
C、有丝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经过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这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点,C正确;
D、在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形成纺锤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河北省新高二上周练(三)生物(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 用35S标记噬菌体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B. 用人的成熟红细胞观察DNA、RNA的分布

C. 用富含枯枝落叶的土壤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D. 用T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与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B.人体由于花粉过敏,使血管壁通透性降低,水分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导致组织水肿
C.种子收获后,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分是结合水
D.如果白天用含18O的水浇花草,周围空气中的H2O、O2和CO2中都可能检测出18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进出细胞膜,于是提出:膜是由磷脂组成的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抽提出蛙的红细胞内所有的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38肽被水解成2个3肽,3个4肽,4个5肽,则这些短肽的肽键总数为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有关糖类生理作用的下列概括中,有错误的是(  )
A.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
B.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
C.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D.淀粉和糖原是生物体内唯一储能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ATP之所以能作为能量的直接来源是因为(  )
A.ATP在细胞内数量很多
B.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很稳定
C.ATP是生物体内的唯一可以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D.ATP中的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中曲线O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此时有氧呼吸程度也较弱.
(2)P点的生物学含义是无氧呼吸消失点.
(3)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比一样多(填“一样多”或“更多”或“更少”),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frac{1}{3}$.
(4)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目的是降低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你认为氧浓度调节到R点的对应浓度时,更有利于蔬菜的运输,试说明理由此时有氧呼吸强度较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蔬菜中的有机物消耗最少.
(5)根据图写出该植物呼吸作用的反应式C6H12O6+6O2+6H2O$\stackrel{酶}{→}$6CO2+12H2O+能量,C6H12O6$\stackrel{酶}{→}$2CO2+2C2H5OH+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回答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问题.
甲图表示某植物细胞中部分结构发生反应的概要图,①-⑨表示物质;([]中填编号,横线上填写文字)

(1)甲图中物质④是NADP+,它的作用是氧气.
(2)甲图中生成物质②的反应名称是水的光解;物质③转变ADP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产生物质⑧的部位是线粒体内膜.
(3)若用14C标记甲图中物质⑤,则放射性标记最终将出现在物质[⑨]中.若物质⑤的含量突然减少,则会引起物质③的含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升高.
(4)甲图中发生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为研究甲图中Ⅱ生理过程的反应速率,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记录的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30分钟后指示液滴移动情况
对照组向右移动了5厘米
实验组移动了10厘米
(5)改正图乙中的错误之处:不应该有光照,碳酸氢钠溶液应改为氢氧化钠溶液.
(6)为了排除气温、大气压等因素对于实验的干扰,需要设置对照组.请对照实验组,简述如何设置对照组:
对照组除将氢氧化钠溶液改为蒸馏水外其余均与实验组相同
(7)实验组液滴移动的方向是向左(左/右)移动;若液滴每移动1cm相当于气体体积变化了2.24毫升,在标准状况下实验进行了1小时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变化量是60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