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不属于对细胞内自由水的描述的是
[ ]
A.能流动和易蒸发 B.是良好的溶剂
C.吸附或结合在其他物质上 D.是生物体代谢活动的介质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卷(福建)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辐射损伤;②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O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
组别 |
处理方法 |
0 h |
12 h |
24 h |
48 h |
① |
无辐射损伤 |
0.046 |
0.056 |
0.048 |
0.038 |
② |
辐射损伤 |
0.460 |
0.420 |
0.530 |
0.520 |
③ |
辐射损伤+IL–18 |
0.239 |
0.265 |
0.279 |
0.269 |
(1)选择脾细胞作为本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集体重要的_______器官。已知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______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自爆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______死亡。从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______;从_______(组别)两组数据可知,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
(3)科研小组还设置了第④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第③组相比,设置第④组的目的是______。
(4)在作物育种中,可用60Co放出的γ涉嫌使作物发生基因突变,从中筛选出优良的变异类型,这种育种方法叫做______育种,其特点是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Ⅱ.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
实验 |
观察对象 |
染色剂 |
实验结果 |
① |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
苏丹Ⅲ |
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
② |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
毗罗红甲基绿 |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 |
③ |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
健那绿 |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
④ |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龙胆紫 |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
(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_______(实验序号)。
(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______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_____。
(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反应,该反应变化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回答下列两组问题
I.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的动力“车间”。请回答下列有关线粒体相关的问题:
(1)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成分与细胞膜相似,都是以 构成基本的支架。
(2)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有主要场所,其中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产生的场所是[ ] 。在线粒体内实现的能量转换是: 。
(3)下列是关于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线粒体增殖方式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材料:利用脉孢菌作为实验材料,由此可推出脉孢菌属于______________生物。
实验步骤:在培养介质中加入3H―胆碱(胆碱是磷脂的组成成分),培养过程中脉孢菌被标记,一段时间后移入到没有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作放射自显影。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生长几代后的细胞中线粒体都有放射性,且呈递减趋势,可认为子线粒体是由亲代线粒体分裂而成;
②如果生长几代后的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线粒体很可能不是通过亲代线粒体分裂来繁殖的。
II.右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基本稳定。该装置放在20℃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位置,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是 mL/h。
(2)实验中装置内气体总量增加的原因是 。与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用上述装置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数值偏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若在该植物的叶片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一做法主要限制了光合作用的 反应阶段。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试图利用图示装置,进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探究”实验,试帮忙列出简单实验思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Ⅰ、烟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烟草含有一些对人类有害但能使人上瘾的物质,燃烧烟草时会产生尼古丁,烟焦油等有毒物质,因而吸食烟草不利于人体健康。下图是科研工作者利用烟草叶肉细胞培养抗虫烟草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用到的酶与体内参与该过程的酶的最大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需要用到酶是_______。①→⑥操作步骤中,属于基因工程操作范畴步骤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单的流程图表示出⑥过程的具体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抗虫烟草体内能提取抗虫的毒蛋白,说明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5)将抗虫基因整合到烟草细胞某条染色体上,培养得到了一株转基因抗虫烟草。这株烟草自交产生的F1中有1/4的并不抗虫,被害虫啃食后而不能结种子。单株收集F1其它子代所结的种子,第二年将这些种子分别隔离种植,理论上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大麻(2n=20)是一种雌雄异株植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大麻植株有高茎和矮茎之分,由常染色体基因(A、a)控制;另一性状有抗病和感病(B、b)两种类型,但感病植株一般只有雄性个体表现出来,原因可能是某种配子死亡导致。以下是某生物小组完成的几组杂交试验结果,请回答相关的问题:
子代性状 亲本组合 | 雌株 | 雄株 |
第一组: 高茎抗病(♀)×矮茎感病(♂) | 高茎抗病 | |
第二组: 高茎抗病(♀)×矮茎感病(♂) | 1高茎抗病:1高茎感病:1矮茎抗病:1矮茎感病 | |
第三组: 高茎抗病(♀)×高茎抗病(♂) | 3高茎抗病:1矮茎抗病 | 3高茎抗病:3高茎感病:1矮茎抗病:1矮茎感病 |
(1)在大麻抗病与感病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感病是_______性状。决定大麻抗病与感病的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2)根据三组杂交结果推测,第三组杂交试验的亲本基因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组和第二组杂交试验的子代都没有雌株出现,请你对此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感病雄株的花粉粒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再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卷(福建)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辐射损伤;②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O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
组别 | 处理方法 | 0 h | 12 h | 24 h | 48 h |
① | 无辐射损伤 | 0.046 | 0.056 | 0.048 | 0.038 |
② | 辐射损伤 | 0.460 | 0.420 | 0.530 | 0.520 |
③ | 辐射损伤+IL–18 | 0.239 | 0.265 | 0.279 | 0.269 |
实验 | 观察对象 | 染色剂 | 实验结果 |
① |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 苏丹Ⅲ | 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
② |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 毗罗红甲基绿 |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 |
③ |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 健那绿 |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
④ |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龙胆紫 |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