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2.如图为科学家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

分析 分析图1:某一生态系统中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图1表示不同群落物种数的动态变化.
分析图2: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解答 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图中曲线表明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说明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分析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培养入侵物种幼苗,因变量为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说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图2可知,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44x107-1.9x106)÷(1.05x109-3x108)×100%=3%.
故答案为:
(1)丰富度     减小     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次生 速度和方向     
(2)竞争 种间关系
(3)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标志重捕法     3%

点评 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选项中,属于基本的生命系统的是(  )
A.蛋白质分子B.噬菌体C.大肠杆菌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长期碘缺乏往往引起甲状腺肿.科研人员将大鼠随机分为低碘组和正常碘组进行实验,探究补碘对治疗甲状腺肿的作用.
(1)低碘组和正常碘组大鼠均应饲喂低碘(填“低碘”或“正常碘”)饲料,低碘组饮用去离子水,正常碘组饮用含碘(或“碘化钾”)的去离子水,喂养三个月后低碘组大鼠形成明显的甲状腺肿.再将低碘组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用不同浓度的KIO3进行补碘处理,另一组不进行补碘处理.三个月后测定各组大鼠甲状腺相对质量,得到下表所示结果.
碘含量正常碘组低碘组补碘处理组(mg/mL KIO3
0.261.3013.00
甲状腺质量/体重(mg/100g)7.9937.1715.1717.8520.26
(2)低碘组大鼠由于不能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通过机体的反馈调节作用机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或“高于正常值”),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或“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促甲状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后就被灭活,以维持内环境中激素作用的稳态.
(3)实验结果表明,补碘处理三个月后,大鼠的甲状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缩小,但均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三组补碘处理组中,治疗效果最好的KIO3浓度是0.26mg/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有关DNA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进行复制
B.在全部解旋之后才开始碱基配对
C.复制后每个新DNA分子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D.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和核糖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图为蛋白质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括号内填写相关的字母):
(1)图中所示属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步骤,该步骤发生在细胞的细胞质的核糖体中.
(2)图中Ⅰ是转运RNA.按从左到右次序写出Ⅱ核糖体内mRNA所对应的DNA碱基的排列顺序$\frac{\underline{\;TGATTCGAA\;}}{ACTAAGCT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央视春晚上,我国太空育种专家手捧“太空花”展现于国人面前.下列关于太空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太空花”是按育种专家的意愿设计的
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新物种
D.“太空花”的产生改变了基因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物质的组成中含有糖类物质的是(  )
A.RNAB.纤维素酶C.胰岛素D.唾液淀粉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牛奶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生鲜牛奶中的微生物情况反映了奶牛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奶制品的运输和贮藏.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经过巴氏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图甲为检测消毒前后牛奶中细菌含量变化情况的操作示意图.图乙是接种工具.用无菌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1mL生牛奶稀释液至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如此再重复2次.请回答:

(1)巴氏消毒的方法是在温度70-75℃煮℃煮30分钟分钟,使用这种方法对生鲜牛奶进行消毒的好处是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2)图甲所示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mL滴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涂布工具是图乙中的B.
(3)用图示方法在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35个、33个、34个,则可以推测生牛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为3.4×106 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小(填“偏大”或“偏小”);
(4)若牛奶中不慎混入了某种微生物,要将该微生物分离出来所使用的培养基从物理状态上看是物理培养基,从作用上划分为选择培养基.
(5)实验室中常用的灭菌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6)无菌技术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以下符合该病传递规律的图谱是(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