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对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技术(或仪器)与应用匹配不正确的是
A.PCR技术--扩增蛋白质 B.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种动物
C. 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基粒 D. 实体显微镜--胚胎分割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天津新华中学高二下学业水平2模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
C.测交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1:1
D.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西河池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三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已知甲种农作物因受到乙种昆虫危害而减产,乙种昆虫食用某种原核生物分泌的丙种蛋白质后死亡。因此,可将丙种蛋白质基因转入到甲种农作物体内,使甲种农作物获得抗乙种昆虫危害的能力。回答下列问題:
(1)为了获得丙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已知丙种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推测出丙种蛋白质___________ 的序列,据此可利用____________方法合成目的基因。
(2)在利用上述丙种蛋白质基因和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常需要使用____________酶和____________酶。
(3)将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与甲种农作物的愈伤组织共培养,筛选出含有丙种蛋白质的愈伤组织,由该愈伤组织培养成的再生植株可抵抗____________的危害。
(4)若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直接感染甲种农作物植株叶片伤口,则该植株的种子____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丙种蛋白质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西河池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三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比较,在动物细胞融合中有特殊性的是
A.融合的原理 B.融合的优点 C.融合的诱导手段 D.融合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西河池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三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以下四种细胞工程技术中,培育出的新个体不具有两个亲本遗传性状的是
A 组织培养 B细胞融合 C 细胞核移植 D 体外受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厦门一中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玉米为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端开雄花,中部开雌花,雌花既可接受同株的花粉,又可接受异株的花粉,玉米的子粒顔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甜度(甜和非甜)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将纯种黄粒非甜玉米(甲)与纯种白粒甜玉米(乙)实行间行种植,在亲本植株上收获子粒(F1),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黄粒非甜 | 白粒甜 | |
甲植株 | 有 | 无 |
乙植株 | 有 | 有 |
回答下列问題:
(1)根据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判断:子粒颜色这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
(2)甲所结的黄粒非甜子粒玉米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乙所结的黄粒非甜子粒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若要进一步研究验证基因A、a和B、b不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可以选择___________(甲或乙)植株的黄粒非甜玉米与白粒甜玉米进行杂交,如果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A、a和B、b不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厦门一中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当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时,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1∶3、4∶1和1∶3 B. 1: 3、1: 2: 1 和 3: 1
C.1∶2∶1、4∶1和3∶1 D.3∶1、3∶1和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囊泡、高尔基体 | B. | 内质网、高尔基体 | C. | 囊泡、线粒体 | D. | 囊泡、内质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
B. |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 |
C. |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 |
D. |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