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题图: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流出稻田的水喊得有机物大量减少,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解答 解:(1)S是蛋白质的标志元素.
(2)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体N、P等无机盐离子偏多.
(3)该稻田为非长条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发生状况(根据稻叶上虫害症状或虫卵的数目推算),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数目和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各种异养型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水到再利用.
(5)固定液能杀死藻细胞,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有利于准确计数.
(6)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种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水稻竞争光照和营养、消费者摄食和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多种复杂原因.
故答案为:
(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 各种害虫
(4)下降 稻田中微生物(分解者)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5)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6)①②③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水生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此题是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考察,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盐和CO2,供生产者再次利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间存在竞争关系,结果导致一种生物数量增加,一种生物数量减少;另外,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决定于地块的形状,若为正方形,常用五点取样法,若为长方形,常用等距取样法.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嗅细胞是物理感受器 | B. | 嗅细胞将气味刺激转换为电信号 | ||
C. | 嗅细胞能产生嗅觉 | D. | 嗅细胞是传出神经末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组成两者的化学元素都有C、H、O、N | |
B. | 控制两者合成的基因在骨和心肌细胞中都存在 | |
C. | 两者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 | |
D. | 前者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分解,而后者可连续发挥功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
B. |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都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 |
C. |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是二倍体正常植株 | |
D. |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一定导致基因突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不易选用橙汁鉴定还原糖,原因是其中不含还原糖 | |
B. | 不易将刚倒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平板倒过来放置 | |
C. | 不易对刚滴过含酵母菌培养液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 |
D. | 不易选用洋葱根尖2-3cm的部位观察有丝分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肿瘤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 |
B. | 肿瘤细胞的“自杀”现象属于细胞凋亡 | |
C. | “自杀”基因的成功表达对邻近肿瘤细胞有毒害作用 | |
D. | 向肿瘤细胞中导入HSV-TK的治病方法属于基因治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两者应用的原理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 |
B. | 两者都可用聚乙二醇(PEG)诱导细胞融合 | |
C. | 两者成功的标志都是形成融合细胞核 | |
D. | 两者都已用于大量生产分离蛋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河北邢台市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
D.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广东汕头市高二上学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此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改善生态环境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开展生态旅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