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7.多数鱼类的体色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经研究发现,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反射弧角度分析,眼和松果体为感受器,其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肾上腺素能被体表黑色素细胞感知,原因是体表黑色素细胞膜上有受体.
(2)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由此推测,副交感神经末梢与体表黑色素细胞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结构),此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单向(填“双向”或“单向”)的.
(3)鱼体色的调节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
(4)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10cm左右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无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胆碱,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等量的(2mL)肾上腺素,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等量的(2mL)鱼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无光(无光/有光)处,约2h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乙、丙、甲.

分析 1、动物完成反射的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细胞膜上有糖蛋白,能识别和感知激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鱼体色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乙组应注射与甲组等量的乙酰胆碱,丙组应注射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它们都相当于是标准对照所以应放在黑暗条件下,预期结果是含乙酰胆碱的乙组最深,对照组丙其次,含肾上腺素的甲组最浅.也可以将鳞片制成装片,观察色素细胞指数等级,因为不同的色素细胞指数等级可以表示色素颗粒扩散的程度.

解答 解:(1)据题意可知,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故鱼类的眼和松果体属于感受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肾上腺素能被体表黑色素细胞感知,原因体表黑色素细胞膜上含有相应的受体.
(2)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结构中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3)“鱼类的眼和松果体能感知光照变化而产生兴奋,当兴奋到达肾上腺时,其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颜色变浅”是体液调节,“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是神经调节.
(4)生物实验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所以在完成实验操作步骤过程中,要控制好自变量;所以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等量的肾上腺素,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根据第一步可知,饲养条件为背光;因为肾上腺素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色变浅;而当兴奋到达副交感神经时,其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能使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所以预期实验结果为:甲、乙、丙三组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乙、丙、甲.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外负内正       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2)突触          单向         
(3)神经和体液调节
(4)
第二步:等量的(2mL)肾上腺素         等量的(2mL)鱼用生理盐水
第三步:无光
预期实验结果:乙、丙、甲

点评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和实验设计相关知识,意在学生理解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对照实验的设计,阅读量较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紫甘薯红色素色泽鲜艳自然、无毒、无特殊气味,具有抗突变、抗氧化、缓解肝功能障碍、抗肿瘤、抗高血糖等营养、药理和保健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用色素资源.图1是提取紫甘薯红色素的实验流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紫甘薯红色素通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萃取之前需要进行粉碎和干燥处理,说明原料颗粒的大小和含水量影响萃取效率.
(2)在萃取过程中应采用水浴加热,原因是萃取时使用的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还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装置.
(3)柠檬酸、盐酸、无水乙醇、甲醇都能用于萃取紫甘薯红色素,但是不同溶剂的萃取效率不同,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值(结果如图2).

已知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值与色素含量呈正相关,则由此可判断提取紫甘薯红色素的最理想的有机溶剂是柠檬酸,原因是用柠檬酸作提取剂时提取液的吸光值最大,说明提取到的色素最多.
也有同学认为10%不一定是柠檬酸的最佳萃取浓度,若要进一步设计实验,以探究柠檬酸的浓度对紫甘薯红色素提取效率的影响,实验时设计思路应为设计一组具有浓度梯度的柠檬酸溶液,利用同样的提取方法进行提取,比较各组提取液的吸光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或eeBb.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eeBb.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frac{1}{2}$.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的基因频率为40%,Ee的基因型频率为48%.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60%.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EE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3:1,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4:1,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发展,种内斗争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B.1:1的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的最佳性别比例
C.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阳光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一些免疫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巨噬细胞才能呈递抗原-MHC复合体
B.辅助性T淋巴细胞必须依赖自身MHC分子识别呈递的抗原
C.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必须有蛋白质类抗原与膜抗体结合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对抗嵌有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人体免疫系统中能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B.浆细胞C.效应T细胞D.T淋巴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细胞遗传信息库是(  )
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细胞核D.中心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并且此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患病概率是$\frac{1}{10000}$,Ⅱ-4与该家庭无亲缘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种遗传病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B.如果Ⅰ-1和Ⅰ-2均携带致病基因,Ⅱ-2是携带者的概率为$\frac{1}{2}$
C.如果Ⅰ-1和Ⅰ-2的后代患病概率为$\frac{1}{4}$,则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若Ⅱ-2携带致病基因,则Ⅱ-3与Ⅱ-4的后代S患病的概率为$\frac{1}{30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期,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进入细胞核内用于DNA的合成
B.G1期,氨基酸进入细胞核内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C.有丝分裂前期主要特点是出现四分体
D.后期Ⅱ,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