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胺磺灵作为一种除草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实验中用胺磺灵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观察幼根细胞染色体状况,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实验过程需要将小麦根尖分生组织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此过程用HCl处理,目的是 . 经漂洗、染色后,在高倍镜下观察有丝分裂期的细胞.
(2)据图1可知,诱导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最高染色体变异(畸变)率的条件为 . 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 , 原因是一部分已变异的细胞不能正常进行下一个分裂周期而趋近凋亡,具有的细胞减少.
(3)胺磺灵主要通过影响的形成和功能引起染色体加倍.综合图1和图2可知,用胺磺灵处理12h后,染色体加倍率约占染色体变异率的%.
(4)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合理使用胺磺灵做除草剂,特别是注意对使用时间和的控制,以避免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答案】
(1)使细胞分散开来;中
(2)500μmol/L,12h;下降;细胞周期
(3)纺锤体;40~50
(4)浓度
【解析】解:(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HCl和酒精制成解离液,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佳时期,因此经漂洗、染色后,在高倍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2)据图1可知,诱导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最高染色体变异(畸变)率的条件为500μmol/L,12h.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下降,原因是一部分已变异的细胞不能正常进行下一个分裂周期而趋近凋亡,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减少.(3)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纺锤体的形成受阻,由此可推知胺磺灵主要通过影响纺锤体的形成和功能引起染色体加倍.综合图1和图2可知,用胺磺灵处理12h后,染色体加倍率约占染色体变异率的40~50%.(4)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合理使用胺磺灵做除草剂,特别是注意对使用时间和浓度的控制,以避免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该植物成熟叶片脱落率越高
B.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C.生长素浓度升高会导致乙烯浓度不断提高
D.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为白眼.请分析回答问题.(用B和b代表等位基因)
(1)控制白眼的基因为性基因,位于果蝇的染色体上.
(2)科学家在重复上述实验时,发现后代中出现了极少数异常白眼雌蝇,具有两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推测其基因型为 .
(3)用异常白眼雌蝇和正常红眼雄蝇进行杂交,会产生多种类型的后代.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和存活情况如图所示.
①异常白眼雌蝇在产生配子时,若X﹣X染色体配对,Y染色体随机地趋向一极,或X﹣Y染色体配对,另一个X染色体随机地趋向一极,可产生种配子,正常配子的比例为%.
②存活后代的性状有种,其中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之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瘦牛肉和瘦羊肉、胰岛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之间有差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A. 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 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若在图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进表方向一致)( )
A.②→①→②→③→②
B.①→②→①→②→①
C.③→②→③→②→③
D.③→②→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Ⅰ方法步骤:①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
②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
③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Ⅱ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在单侧光照下保持直立的是装置,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无光条件下能弯曲生长的是装置,弯曲方向是向 .
Ⅲ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根据和装置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根据号与号装置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 . 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作用,这种作用是(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 .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