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是(  )
A.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B.着丝点的分裂和染色体数加倍
C.纺锤体的出现和细胞质的分裂D.核膜的水解和染色单体形成

分析 识记有丝分裂各时期相关变化即可解答.
间期:染色体(DNA)复制、中心体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
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植物细胞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

解答 解:A、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都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A错误;
B、着丝点的分裂和染色体数加倍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纺锤体的出现发生有丝分裂前期,细胞质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
D、核膜的水解和染色单体形成都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相关物质或结构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并能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B、D(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2)如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3)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frac{4}{5}$来自鼠,$\frac{1}{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45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frac{1}{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frac{3}{7}$.
(4)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森林中,阳光可能会穿过森林中的空隙,在地上投下“光斑”,它们随着太阳的运动和枝叶的摆动而移动.如图显示了在“光斑”照耀前后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粒或类囊体薄膜,在叶绿体中ATP移动的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2)“光斑”照耀开始时,限制光合作用产物合成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的吸收(或暗反应)速率.
(3)图中A点时,光反应速率等于 暗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当“光斑”移开时,CO2吸收速率发生如图所示变化的原因是“光斑”照耀期间积累的积累(剩余)的ATP和NADPH(或[H]),还可以使暗反应持续一段时间.
(5)若对该植物作如下处理:(甲)持续光照5分钟,(乙)光照5 秒后再黑暗处理5秒,连续交替进行10分钟.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甲少于乙,请简要说明理由.甲情况下光反应产生的大量的[H]和ATP不能及时被暗反应消耗,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速度,降低了光能的利用率(或乙情况下中间间隔5秒钟无光,有利于充分利用前5秒钟的光反应的产物,从而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也有35S标记
C.用R型活菌和S型菌的蛋白质注射小白鼠,小鼠体内会有S型活菌
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离心,沉淀物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为有关甲(基因B、b)和乙(基因E、e)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Ⅱ-3的家庭无乙病史.请据图回答:
(1)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隐性遗传.
(2)Ⅱ-5和Ⅲ-12的基因型分别是bbXEXe、BBXEY或BbXEY.
(3)Ⅲ-10的乙病致病基因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来自I-2.若只研究甲病遗传,则患者中基因型一定是杂合的有1、4、7、8(填序号).
(4)若Ⅲ-9与Ⅲ-12结婚,则只患乙病的儿子概率是$\frac{1}{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经测定,某多肽分子式是C21HxOyN4S2,其中含有一个二硫键(-S-S-).二硫键的形成:-SH+-SH~-S-S-+2H.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O2N)、天冬氨酸(C4H7O4N)、丙氨酸(C3H7O2N)、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多肽形成过程中至少需要4种tRNA
B.该多肽中H原子数和O原子数分别是30和5
C.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形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
D.该多肽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分别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发现甲、乙两类矮生突变体(如图所示),矮化植株无A基因,矮化程度与a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丙为花粉不育突变体,含b基因的花粉败育.请同答下列问题:
(1)乙类变异是在甲类变异的基础上,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重复.
(2)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一个四分体中最多带有4个a基因.
(3)甲的自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乙的自交(各类型配子和植株的成活率相同)得后代F1,F1继续自交,F2
植株矮化程度由低到高,数量比为3:2:3.
(4)为鉴定丙的花粉败育基因b是否和a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丙(♀)与甲(♂)杂交得F1.再以Fl做母本(父本,母本)与甲回交.2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全为矮化,则基因b、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矮化=1:1,则基因b、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时期与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关系曲线图,以下对图示的理解错误的是(  )
A.A~E段细胞完成有丝分裂过程
B.F~H段内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B点和H点都发生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
D.H~I段细胞中有可能含2个染色体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苦皮藤素是由苦皮藤根皮和茎皮提取的有效成分,不含化学合成农药和有毒害化学原料,适用于不含化学残留毒性的蔬菜、茶叶、烟等经济作物防治虫害,具杀虫广谱、无污染、环保等特点.但是使用中常出现蔬菜发芽率降低的现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后发现,农民所使用的“苦皮藤素”浸出液浓度约为每100ml水中含有“苦皮藤”根皮和茎皮l~5g(干重).他们假设,蔬菜种子发芽率降低的现象与使用的浸出液浓度有关.该组同学准备设计一个实验以检验假设,请根据你的理解和分析,完成下各题: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浓度“苦皮藤”浸出液对蔬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实验材料:晒干的“苦皮藤”根皮和茎皮混合粉末15袋(10g/袋);饱满且经过无菌水浸泡一天的绿豆种子100粒;培养皿数套;大小烧杯数只;量简;漏斗;纱布;吸管;吸水纸;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1)第一步:准备不同浓度的浸出液.
取“苦皮藤”根皮和茎皮混合粉末1袋(或10g)、2袋(或20g)、3袋(或30g)、4袋(或40g)、5袋(或50g),分别放入不同烧杯中,各加水1000ml浸泡两天,用纱布过滤后,得到一组不同浓度的浸出液.即每100ml水中分别含“苦皮藤”根皮和茎皮(干重)1g、2g、3g、4g、5g的五种不同浓度的浸出液;
(2)第二步:进行对照实验.
①取培养皿6套,分别编号,在培养皿内铺垫吸水纸:
②实验组分别倒入适量且等量五种不同浓度的浸出液;
对照组倒入等量蒸馏水.使吸水纸吸足水分;
③在每一培养皿中的吸水纸上,平铺适量且等量的绿豆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④每天观察,检查并记录每一培养皿中发芽和不发芽的种子数,并使吸水纸保持湿润.
预测实验结果:
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时,能证实小组同学的假设?存在实验组种子发芽率低于对照组的现象或者当有某一浸出液浓度的绿豆种子发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