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由图可知,甲进行血糖调节,所以甲是胰岛,A是胰高血糖素,B是胰岛素,激素D既能升高血糖也能增加产热,所以D是肾上腺素,乙是肾上腺,图中激素G能够增加产热,即促进新陈代谢,说明该激素为甲状腺激素,因此可以确定E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丙是垂体,F是促甲状腺激素,丁是甲状腺.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解答 解:(1)甲进行血糖调节,所以甲是胰岛,A是胰高血糖素,B是胰岛素,据图示可知,图中与激素A协同作用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是C、D.
(2)从图中的调控关系判断,丙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控,丙分泌的激素可以调节具体的内分泌腺,故丙可能是垂体.
(3)一定的物质只能作用于一定的结构上,表面这样的结合具有特异性,F物质只能作为丁的信号,与丁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糖蛋白有关.
(4)验证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动物细胞的实验设计为:
第一步:取两个已灭菌的培养瓶编号为A、B,分别装入等量的已灭菌且含14C标记的葡萄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将小白鼠的胚胎用剪刀剪碎,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再用生理盐水洗去胰蛋白酶制成单个分散的细胞,分成两等份,也分别加入到A、B两个培养瓶中待用.
第二步:A中加入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B中加入与A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步:将A、B两个培养瓶振荡摇匀后,再放入到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一定的时间.
第四步:取出A、B两个培养瓶,用离心装置分别离心,收集上清液,然后用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的仪器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结果预期:A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弱,B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强;
实验结论: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动物细胞.
故答案为:
(1)C、D
(2)垂体
(3)糖蛋白
(4)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
将A、B两个培养瓶振荡摇匀后,一起放入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一定的时间
A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弱;B瓶上清液放射性较强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动物细胞
点评 本题结合下丘脑对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体温调节过程、水平衡调节过程及血糖调节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分泌腺或细胞的名称,再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甘肃武威二中高二下学期段考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自然的条件下,大肠杆菌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环境条件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病为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
B. | I1的基因型为XAXa,I2的基因型为XaY | |
C. | 如该病为隐性遗传病,I1为杂合子 | |
D. | 如该病为显性遗传病,I2为杂合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 |
B. |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时,不能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 | |
C. | 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 |
D. | 用H2O2作底物验证酶的高效性时,通过测定气泡或者氧气释放的多少可达到目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色盲 | |
B. | 1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7和8,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 | |
C. | 11号携带甲致病基因的几率比12号携带乙致病基因的几率大 | |
D. | Ⅱ7和Ⅱ8生出两病兼发男孩的概率和两病兼发女孩的概率一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基因重组一定会发生在图中②过程中 | |
B. | 该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包括细胞的全能性、染色体变异、细胞增殖等 | |
C. | 植株 A、B 为二倍体,发育起点不同,植株 C 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 | |
D. | 获得植株 B 的育种方式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 B 纯合的概率为 2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 | B. | 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 | ||
C. | 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 | D. | 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不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 |
B. | 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内蛋白质种类和功能完全不同 | |
C. | 细胞中出现胰岛素的mRNA说明该细胞已发生分化 | |
D. | 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