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 |
B. | 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 |
C. | 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 |
D. | 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
解答 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所以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搅拌不充分,A错误;
B、②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C正确;
D、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又没有标记DNA,所以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基绿-DNA-绿色;吡罗红-RNA-红色 | |
B. | 碘液-淀粉-蓝色;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 | |
C. | 双缩脲试剂-氨基酸-紫色;斐林试剂-蔗糖-砖红色 | |
D. | 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染液-脂肪-红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 |
B. |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 |
C. | 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被人体所吸收并转化为组织蛋白的过程中,至少穿过的磷脂分子成熟时14层 | |
D. |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磷脂的含量高低 | B. | 蛋白质的含量及种类不同 | ||
C. | 糖类的含量及种类不同 | D. | 脂质的含量及种类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可判断Kailab松鼠与峡谷南侧Abert松鼠间已经存在生殖隔离 | |
B. | 河流的分隔导致峡谷南、北两侧的Abert松鼠间没有基因交流 | |
C. | 峡谷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对Abert松鼠种群的选择方向不同 | |
D. | 两个Abert松鼠种群发生的分化表明它们的基因库已存在差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⑤ | B. | ②③④ | C. | ③④⑤ | D. | ②③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酶不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 |
B. | 酶使反应物分子活化需要的能值提高 | |
C. | 酶的专一性由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决定 | |
D. | 离开活细胞的酶可以保持催化能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③④ | B. | ①③ | C. | ③④ | D. | 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①→②→③→② | |
B. | 电流计指针发生四次相反的偏转 | |
C. | 图①a和图③a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 | |
D. | 图①b和图③b电极处的膜均处于兴奋状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