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 |
B. | 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
C.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 |
D. |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 解:A、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正确;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运用了对比实验,即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操作顺序 | 具体操作 | 试管 | |
1 | 2 | ||
① | 加入体积分数为3%的H202溶液 | 2ml | 2ml |
② | 滴加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 2滴 | - |
滴加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 | - | 2滴 |
A. | 酶具有多样性 | B. | 酶具有催化性 | C. | 酶具有专一性 | D. | 酶具有高效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两者都是原核生物 | |
B. | 两者体内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 |
C. | 两者都能在细菌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 |
D. | 两者遗传物质都是RNA,容易发生变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均能发生①②③过程 | |
B. | RNA聚合酶催化过程②,其作用底物为RNA,需要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 |
C. | 过程③中,刚合成的分泌蛋白还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变为成熟蛋白 | |
D. | 过程③发生在核糖体中,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过程,也不需要酶的参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b段叶肉细胞合成[H]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 |
B. | e点时叶绿体中ADP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 |
C. | 一天中有机物总量最少的是f点 | |
D. | 在dg对应的时间段进行遮光处理,可提高大棚栽种作物的产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斐林试剂检测甘蔗组织中的还原糖 | |
B. | 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洋葱鱗片叶内表皮细胞,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
C. | 用健那绿染液染黑藻叶可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 |
D. | 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 |
B. | 制备过程中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 |
C. | 可用聚乙二酵作诱导剂,促使细胞融合 | |
D. | 在制成“生物导弹”中主要起“瞄准”的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