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武汉校级期末)下列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研磨过程中加入SiO2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用70%的酒精溶液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C.色素带在滤纸条上从上至下分别呈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
D.色素带的宽度反映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 |
B. | 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大于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 |
C. |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0%~20% | |
D. | 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且每只个体平均体重4kg,则生产者最少应有6000kg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模型是物理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酶的专一性 | |
B. | 图中的A-定是蛋白质,因为A是酶 | |
C. | 若图中的B表示氨基酸,A表示酶,则该生理过程表示脱水缩合 | |
D. | 人成熟的红细胞内不能合成酶,也无上述模型表示的生理过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5秋•武汉校级期末)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商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产生ATP的部位是 .
(2)图1中的物质C表示 ,物质E表示 .
(3)图2装置中的KOH的作用是 .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
(4)图2中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是 ;
(5)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武汉校级期末)下面有关生物学中的显色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淀粉酶溶液在100℃条件下与淀粉溶液混合后,加入碘液混匀,先无蓝色,稍冷却后显蓝色
B.健那绿是专一性染活细胞的染色剂,可使活细胞呈现蓝绿色
C.梨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热后将出现砖红色沉淀
D.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武汉校级期末)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生成的物质是( )
A.丙酮酸和[H] B.CO2和ATP
C.[H]和H2O D.H2O和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武汉校级期末)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一定不需要通过囊泡机制
B.酶能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而温度不能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
C.过氧化氢酶催化效果一定比Fe3+催化效果好
D.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比Fe3+催化时要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武汉校级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几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相互关系,其中a、b表示有机小分子物质,A、B、X代表有机高分子物质,虚线表示物质间的某种联系.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高分子A为DNA,则a为脱氧核苷酸,共有8种
B.若X代表RNA,其彻底水解产物最多有4种
C.高分子B可分为B1、B2、B3等,其原因是小分子b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
D.B3是由574个氨基酸,4条肽链组成的,在形成1分子B3的过程中,共脱去570分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 |
B. | 稻田群落中的有害昆虫将呈“J”型曲线增长 | |
C. | 信息传递在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不发挥作用 | |
D. | 近30年来稻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