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溶于酒精溶液.如图表示“DNA的粗提取”实验的相关操作步骤,其操作目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是洗涤红细胞、去除红细胞表面的杂质
B.②是稀释NaCl溶液至0.14mol/L,析出DNA
C.③是选用2mol/LNaCl溶液,溶解粘稠物中的DNA
D.④是纯化DNA,去除溶于95%酒精的杂质

分析 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解答 解:A、①鸡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是使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核物质,A错误;
B、②向含有DNA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蒸馏水是降低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使DNA析出,B正确;
C、③2mol/LNaCl溶液是为了溶解粘稠物中的DNA,C正确;
D、④向含DNA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95%的酒精的目的是除去溶解于酒精的杂质,获得较纯净的DNA,D正确.
故选:BCD.

点评 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一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染色先用甲基绿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将涂片用8%的盐酸处理后就可直接用染色剂染色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D.如果用低倍镜看不到细胞,可先用高倍镜来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一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器.溶酶体的pH在4.8左右,比细胞质基质中的pH(7.0﹣7.3)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B.溶酶体膜能主动运输H+进入溶酶体内

C.被溶酶体分解后形成的产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

D.硅肺的形成是由于肺部细胞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硅尘在肺泡积累,从而导致肺的功能受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及其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

D.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福建长泰第二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月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请据图回答:

(1)图示中共显示出 个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的 中,通过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2)a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神经元e产生兴奋,此时e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 。d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最终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引起 (填“阴”或“阳”)离子内流,抑制e的兴奋传导。

(3)在轴突a兴奋前,若轴突b先兴奋,则会引起神经元e的兴奋性降低,甚至不发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究其原因是b释放的神经递质X使a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填“增加”或“减少”),导致 内流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关于PCR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CR技术建立在对扩增的目的基因序列完全已知的基础上
B.该技术需要解旋酶和热稳定的DNA聚合酶
C.该技术需要一对特异性的引物,要求一对引物的序列是互补的
D.该技术应用体内DNA双链复制原理,也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选项中,细胞的染色体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
A.叶肉细胞B.根尖分生区细胞C.人的成熟红细胞D.牛的精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PCR技术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一种常规手段,其原理是DNA半保留复制.
在试管中进行DNA的人工复制(如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DNA扩增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使实验室所需的遗传物质不再受限于活的生物体.

①PCR即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加热使DNA双链打开,这一步是打开氢键,称为变性.
②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末端结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引物沿模板延伸,此过程中原料是脱氧核苷酸,遵循的原则是碱基互补配对.
③若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试管中,以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4次以后,则15N标记的DNA分子占全部DNA总数的比例为$\frac{1}{8}$.若继续循环,该DNA片段共经过30次循环后需要231-2个引物.
④某样品DNA分子中共含5 000个碱基对,碱基数量满足:$\frac{A+T}{G+C}$=$\frac{2}{3}$,若经4次循环,至少需要向试管中加入300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不考虑引物所对应的片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所示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
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D.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