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9.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丁代表分解者(填成分);碳元素在甲和乙之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20%;乙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88J/(cm2•y).
(3)某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采用的计数方法是目测估计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4)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 的平衡.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写出2点即可).

分析 分析图示,无机环境与生产者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指向分解者,每个生物成分都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因此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解答 解析(1)依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碳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据图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1000J/(cm2•y),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200J/(cm2•y),因而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乙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200-112=88J/(cm2•y).
(3)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采用目测估计法.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或者应得数值相比会偏小.
(4)温室效应是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的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多种植绿色植物和开发新能源等措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有机物
(2)20%      88
(3)目测估计法     偏小
(4)碳循环    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性改变
B.RNA聚合酶降低了某些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遗传信息由mRNA流向tRNA
D.基因的两条链分別作模板进行转录,可提高翻译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回答下列关于微生物和酶的问题.
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图1所示.

(1)①过程为梯度稀释其目的是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②过程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2)Ⅰ号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按功能分),该培养基中除了加入淀粉外.还需加入另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C(选择序号)
A.琼脂 B.葡萄糖   C.硝酸铵D.碳酸氢钠
(3)一般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是为了杀死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和孢子.
(4)从Ⅰ号培养基挑出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时,向Ⅰ号培养基加入碘液,选择菌落周围蓝色浅而且范围大的菌落挑出.
在高温淀粉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对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2中的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适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2中的曲线②.

(5)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C.
A.40~50℃B.50~60℃C.60~70℃D.70~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关于实验试剂使用方法、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缩脲试剂使用时要先加CuSO4,再加NaOH
B.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的染色原理是两种染色剂与DNA、RNA的亲和力不同
C.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应用蒸馏水洗去浮色
D.班氏试剂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时,必须现配现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长果桑是热带雨林中的一种重要植物,根浆瘦蚊以桑果为食,太阳鸟既能取食桑果又能啄食堪浆瘦蚊.请回答下列问题:
(l)以上三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
(2)长果桑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不断释放出芳香气味吸引太阳鸟取食.在这一过程中,芳香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若在100hm2雨林区域中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太阳鸟种群密度(不考虑出生、死亡、迁人、迁出等情况),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重捕获10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区域太阳鸟的种群密度为5只/hm2.太阳鸟被捕获后警惕性提高,较难被重捕,因此调查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或“高”).
(4)在轻微外力干扰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或“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人类过度利用热带雨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原貌,这是因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存在的部分化学反应过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光合作用受到温度、二氧化碳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2)卡尔文循环不需要光直接参与,但在黑暗条件下卡尔文循环不能持续进行,其原因是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
(3)用14C标记的CO2注入容器进行培养,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物质是PGA或磷酸甘油酸,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CO2转化为葡萄糖的途径:CO2→PGA→G3P→葡萄糖或其他糖类.
(4)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了CO2的供应,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RuBP(或C5),ADP和NADP+的生成速率会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干扰素是动物或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1)干扰素的作用机理是: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激活细胞核中基因表达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其中有些蛋白可通过激活RNA酶使病毒的RNA水解;有些则可与核糖体(细胞器)结合,通过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
(2)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干扰素的方法之一是:利用DNA连接酶将干扰素基因与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连接在一起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牛的受精卵细胞中,经胚胎早期培养至桑椹胚或囊胚期,移植入母体内发育成熟,即可获得能产生干扰素的转基因牛.
(3)利用细胞工程也能生产干扰素,其设计思路是:将相应的免疫细胞和瘤细胞利用电激、PEG、灭活的病毒等方法诱导融合,再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经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干扰素.由于干扰素在体外保存困难,可利用蛋白质工程对干扰素进行改造,基本途径是: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甘酸序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图1: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G、H、Q、W、X)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系.
图2:插入外源基因S的显性突变蚊子(AABB)的染色体及局部放大.

(1)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原因是生存斗争;该理论未能解释的是D(用选项字母表示).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2)图1五个物种中,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最可能是X与Q.
(3)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由共同祖先进化形成上述五个不同物种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选择和隔离.
(4)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幼虫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40%;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蚊子群体中存在不同个体反映了遗传多样性.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5)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如图2),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受精卵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信使RNA、S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营养过剩的水体,有些蓝藻常常在春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现象.水华会使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如图1为人工生物浮床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严重的水华往往引起沉水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死亡,这是因为沉水植物缺乏光照,浮游动物缺乏氧气.图2表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无机盐浓度.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在水底生活着一种椎实螺类,我们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它的种群密度,其关键是要随机取样.浮床上有很多挺水植物,与蓝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可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环境,这些动物间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垂直结构,因为植物给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在水边有一块农田,因为水体污染后农民不再耕种,由于气候干旱无雨,这块农田最可能长成草本阶段或稀疏的灌木.
(4)图3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5)如图4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CD(选项数目不限)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frac{{N}_{4}}{{N}_{2}}$×100%
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