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图1、图2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调节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请分析回答:

(1)图1中,寒冷环境下激素ABC.(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作用结果是增强代谢活动,以增加产热,同时机体还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当人处在高温作业情况下,因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此调节过程中当兴奋通过如图2的B图中的突触结构时,信号的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时,会使图2中A图所示的生理活动加强,图中所示激素的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化学成分是糖蛋白.
(4)科学家正研究利用胚胎干细胞转变成胰岛B细胞来治疗糖尿病,而胚胎干细胞是否具有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需要通过胰岛素释放实验来检验:控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检测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量.图3表示所得实验结果,据此分析干细胞诱导成功(成功或失败),得到此结论的依据是在糖浓度高时,胰岛素分泌多;在糖浓度低时,胰岛素分泌少.人体内胰岛素降低血糖主要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实现的.

分析 1、据图1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
2、据图2分析,A图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血糖的去路.B图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3、据图3分析,高浓度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加,低浓度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减少.

解答 解:(1)由图一可知:A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当温度降低时,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图中的A、B、C三种激素都会明显增加,作用结果就是增强代谢活动,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2)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图二中B中,在突触处信号的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传递)-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血糖浓度升高,会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故使图2中A图所示生理活动加强.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经细胞膜分泌出去,故涉及到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4)从图3可知,通过控制培养液中的葡萄糖的浓度来测定胰岛素的分泌量,在糖浓度高时,胰岛素分泌多,在糖浓度低时,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说明干细胞诱导成功.人体内胰岛素降低血糖主要是通过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
(1)ABC      增强代谢活动,以增加产热       皮肤血管收缩.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加强     内质网、高尔基体      糖蛋白
(4)成功       在糖浓度高时,胰岛素分泌多;在糖浓度低时,胰岛素分泌少
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点评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寒冷调节体温调节过程;识记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和突触上信号的转变过程;识记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试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株的后代均出现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l.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遗传.请回答:
(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50%.
(2)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
①实验设计思路:分别选取l株甲、乙后代的个体进行杂交,统计Fl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
若F1全为正常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1所示.

(1)本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样方法的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种群数量变化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2)图1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图1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3)若该稻田多年后被弃耕,其将发生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则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丙,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最可能为丙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研究是当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在生产转基因动物方面具有极大的科研及应用价值.如图表示利用胚胎干细胞所作的一系列研究,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过程Ⅰ将胚胎干细胞置于酌射线灭活的鼠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滋养层上,并加入动物血清、抗生素等物质,维持细胞不分化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滋养层提供干细胞增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入抗生素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这对于研究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2)过程Ⅱ将带有遗传标记的ES细胞注入早期胚胎的囊胚腔,通过组织化学染色,用于研究动物体器官形成的时间、发育过程以及影响的因素,这项研究利用了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的特点.在哺乳动物早期发育过程中,囊胚的后一个阶段是原肠胚.
(3)过程Ⅲ中目的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转入胚胎干细胞前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发挥作用.
(4)通过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出蛋白质产品,可以确定该小鼠体内是否成功发生了基因的同源重组.这种检测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
(5)胚胎工程的主要技术有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干细胞培养技术(写出两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并用这种果蝇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后经进一步的实验证实,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认为,缺刻翅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突变,理由是:①若为显性突变,则后代中应该有4种表现型果蝇出现;②若为隐性突变,则后代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为雌性缺刻翅、雄性正常翅.
(2)研究者推测,“X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如图所示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最简单的方法是对表现型为雌性缺刻翅果蝇做染色体的高倍镜检查.
(3)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因缺刻翅果蝇体内缺少某种酶从而影响翅的正常发育.翅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研究表明,果蝇缺刻翅有纯合致死效应.用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然后让F1中雄雌果蝇自由交配得F2,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为2:1,F2中缺刻翅:正常翅=1:6,F2中雄果蝇个体占$\frac{3}{7}$
(5)已知果蝇红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下列有关对图1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A.亲代的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
B.亲本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区段
C.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另一条X染色体带有白眼基因
D.果蝇的缺刻翅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时,改变了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发生一个短暂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如图A、B所示为两种突触后电位产生的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由上图可知,图A中由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兴奋/抑制)性;图B中当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后膜膜内为负电位.
(2)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与上图B相同,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
①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该药物可以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②某种麻醉剂可以与GABA受体结合,起到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延长(填“缩短”或“延长”)Cl-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一对夫妇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色盲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色盲基因数且和分布情况(  )
A.1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个染色单体中
B.2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
C.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
D.2个,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德国科学家菲尔肖率先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孟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对于减数分裂的过程有着系统地认识
C.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通过分离提纯脲酶结晶,证明了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D.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历史上第一个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