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建构法 | |
B. | 罗伯特森借助电子显微镜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 |
C. | 观察用健那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发现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说明口腔上皮细胞为死细胞 | |
D. | 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有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观察细胞中DNA和RNA |
分析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2、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3、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答 解:A、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都采用了模型建构法,前者构建的是物理模型,后者构建的是数学模型,A正确;
B、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观察用健那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发现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说明口腔上皮细胞为活细胞,C错误;
D、检测生物组织研磨液中的脂肪时不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检测脂肪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细胞膜的探究历程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黑龙江省2016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载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脏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转运载体是蛋白质
B.基因表达过程中氨基酸的运载工具是tRNA
C.醋酸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D.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常用载体是质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B. | 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
C. | 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 D. | 细菌的核苷酸和噬茵体的氨基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碳酸钙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 |
B. |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用盐酸形成酸性环境 | |
C. | 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加入缓冲液以维持pH稳定 | |
D. | 萃取胡萝卜素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以防止温度过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基因全部分布于拟核中 | B. | 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 ||
C. | 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 D. | 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运载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