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甲状腺(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小鼠并作观测.
(5)一段时间后,测定小鼠血液中TRH的含量的含量.
实验结果及结论:
(6)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一正确;
(7)若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则观点二正确.

分析 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二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需要设置A、B两组实验.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对照组也要切除甲状腺,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最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物血液中TRH的含量.

解答 解:(1)本题实验的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的变化,因此要测定A、B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
(2)要验证这是不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需要切除实验动物的甲状腺,防止甲状腺激素对实验产生干扰,同时对照组也要切除甲状腺,以排除外伤手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
(4)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除自变量外,其余无关变量都要相同且适宜.
(5)一段时间后,测定小鼠血液中TRH的含量的含量.
(6)若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
(7)若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则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甲状腺
(3)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4)相同且适宜的环境
(5)小鼠血液中TRH的含量
(6)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
(7)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

点评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及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已知丙氨酸的R基是-CH3,在一分子丙氨酸中,含有C、H、O的原子数分别是(  )
A.3、4、7B.3、7、2C.2、6、1D.4、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乙图是甲图中d(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当B发生兴奋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到负电位,此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递质.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收缩.(填“收缩”或“不收缩”)
(4)丙图所示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其结构相当于突触.
突触是由图中的②③④构成的,①中的物质称为神经递质,这是一种化学信号物质,肌细胞对该物质的识别功能与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和无机盐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新鲜的谷物在晾晒过程中失去的主要是结合水
C.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frac{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会下降,从而适应寒冷环境
D.当人体缺水时,血浆浓度会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野茉莉花瓣的颜色是红色,其花瓣所含色素由核基因控制的有关酶所决定,用两个无法产生红色色素的纯种(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及其纯种野生型茉莉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如下:
组别亲本F1表现F2表现
突变品系1野生型有色素有色素,无色素
突变品系2野生型无色素有色素,无色素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无素色有色素,无色素
研究表明,决定产生色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但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中,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色素的产生.
(1)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为AABB
(2)为鉴别第Ⅱ组F2中无色素植株的基因型,取该植株自交,若后代出现红色的植株,则其基因型为AABb;Ⅲ组F2的无色素植株中的纯合子占的几率为$\frac{3}{13}$
(3)若从第Ⅰ、Ⅱ组的F2中各取一株能产生色素的植株,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frac{1}{3}$.
(4)进一步研究得知,基因A是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催化一种前体物转化为红色色素的.而基因B-b本身并不直接表达性状,但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请在如下上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文字解释上述遗传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都由细胞构成B.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生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D.生物都能繁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先天性耳聋是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正常,先天性耳聋患者的子女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全部都耳聋B.耳聋的概率为$\frac{1}{4}$C.耳聋的概率为$\frac{1}{2}$D.全部正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的尽头,仍具有进化潜力,因为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曾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隔离使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C.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大熊猫生存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生物发生变异,为种群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下列图1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条件下,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图2表示最适光照强度及最适温度条件下,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环境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试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1可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温度是40℃.
(2)图1中在55℃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3)图1中若温度保持在15℃,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物不能(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4)通过对图2分析,乙(甲/乙)植物对CO2浓度更敏感.
(5)适当降低光照强度图2中甲植物b点将向右(填“左”或“右”)移动.
(6)当CO2吸收量为c时,植物甲与植物乙合成有机物的量否(填“是”或“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