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甲、乙、丙、丁四图是细胞或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以上细胞或细胞结构中所具有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是DNA、RNA和纤维素
B. 能够通过二分裂增殖的只有丁
C. 从结构上看,甲、乙、丙、丁都具有双层膜
D. 在植物细胞中一定同时存在甲、乙、丙三种结构
【答案】B
【解析】分析图解:图甲表示线粒体,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图乙表示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图丙表示细胞核,图中看出核膜具有双层膜;图丁看出,该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以及原核细胞中均含有DNA、RNA两种大分子,但是没有纤维素这种多糖,A错误;图中只有原核细胞能进行二分裂,B正确;从结构上看,甲、乙、丙都具有双层膜,但是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并且是单层的,C错误;植物细胞中肯定存在线粒体和细胞核,但是叶绿体只分布在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中,D错误。
项目 | 线粒体 | 叶绿体 |
亚显微 | ||
增大膜 | 内膜向内腔 | 由囊状结构的 |
生理 |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完成 | 光合作用的场所, |
酶的种 | 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
相同点 | ①均具有双层膜;②都含少量DNA和RNA,是半自主性细胞器;③都能产生ATP,与能量转换有关;④都参与碳循环;⑤都既有水消耗又有水产生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某雄性二倍体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判断它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理由是
①有同源染色体 ②有等位基因 ③有成对的性染色体④没有联会 ⑤有染色单体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它是雌雄同株植物,顶端开雄花,叶腋开雌花,即能同株传粉,又能异株传粉。在玉米繁种过程中发现一个玉米穗发芽突变体,即在收获前籽粒在母体植株果穗上发芽的现象。穗发芽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品质,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探究此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玉米是杂交实验常用材料,在杂交实验中与豌豆相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杂交、自交、测交)相对简便易行。如图1所示,与一般突变体不同,穗发芽是籽粒时期表现出的性状,在果穗收获时,萌发的胚芽已干枯致死。因此将同一果穗(命名为vp-like4植株)上的正常籽粒再种植、自交,观察vp-like4穗发芽的遗传稳定性和分离比例,结果如图2所示。此结果表明vp-like4突变体的穗发芽性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
A:vp-like4 杂合突变体授粉后30 d 果穗上正常籽粒和穗发芽籽粒;
B:vp-like4 杂合突变体授粉后60 d 果穗上正常籽粒和穗发芽籽粒;
C:成熟的正常籽粒(WT)和穗发芽籽粒(vp)。标尺=1 cm。
(2)已报道的玉米穗发芽突变体主要通过阻断脱落酸(ABA)的生物合成或降低对脱落酸的感应度而使籽粒在母体果穗上提前萌发。对vp-like4突变体果穗涂抹____________,发现能抑制种子萌发,则排除vp-like4突变体对ABA 的响应不足的可能性。
(3)科研人员采用BSR-Seq 技术进行基因定位分析,将vp4基因定位在玉米第5 染色体173.8~175.6 Mb 区间内。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在此定位区间内存在一个已报道的与玉米穗发芽相关的Vp15 基因。
(4)已报道的两种Vp15隐性突变体vp15-umu1 和vp15-DR1126 不能正常合成ABA,从而表现穗发芽。由于正常籽粒基因型无法确定,本研究利用混粉的方法进行初步的等位性检测。混粉杂交步骤如下:
①分别从vp-like4、vp15-umu1、vp15-DR1126 的杂合体后代中随机挑选正常籽粒种植,种植vp-like4 3 行,vp15-umu1和 vp15-DR1126 各2 行,每行25 株
②开花授粉时,任选vp-like4 中一行进行单株自交,同时收集这一行单株的花粉进行混粉,分别授粉杂交vp15-umu1和 vp15-DR1126 的其中一行每一个单株。
③同理,vp15-umu1 和 vp15-DR1126 的另外一行每个单株自交,同时分别收集各行的花粉,混粉分别杂交vp-like4 的另外2行中每个单株。授粉后30 d,剥开苞叶检测穗发芽情况。
检查自交后检测穗发芽的情况以确保混粉的花粉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粉杂交的4行植株中均存在有穗发芽的果穗,这一结果初步说明vp-like4 基因是vp15 的等位基因。
(5)已知vp-like4 基因序列后,可进行植株基因序列验证和准确的杂合体等位杂交,杂交组合如下图,预期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vp-like4/+表示一个基因为突变基因,另一个基因为野生型的个体
(6)分别取vp-like4、vp15-umu1、vp15-DR1126 杂合突变体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和穗发芽籽粒,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Vp15 基因的表达量(如图5),根据实验结果推测vp-like4是vp15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到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__________,A﹣B段由于______,种群增长不明显。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_________加剧,以及该种群的捕食者增加,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______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______。
(3)EF段表示稳定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__,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_________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图乙中有_____条食物链,图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 I、II 两种物质混合,在 t1 时加入酶 α ,I、II 两种 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I、II 两种物质浓度相等的时间点称为 t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酶 α 可与物质 I 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B.若 t1时增加酶 α 的量,则 t2值减小
C.若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则 t2值变大
D.t3后物质 II 增加缓慢与物质 I 浓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不含IAA的琼脂块a和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a分别放在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上,给予放置a的胚芽鞘单侧光照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 放a的胚芽鞘弯曲生长体现植物向光性
C. 琼脂块d上IAA量小于a的原有的IAA量
D.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A、B、C为半透膜制成等体积的透析袋,分别装有等体积的甲、乙、丙溶液。已知溶液浓度高低依次为甲>乙>丙。一段时间后小玻璃管中的液面不再变化,此时,A、B、C透析袋中的溶液浓度高低依次
A.A>B>C
B.A=B=C
C.A<B<C
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据图回答: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核膜和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这些生物膜的组成相似,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由图可知溶酶体丙起源于______________(细胞器名称),内含多种______________,除了图 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保持细胞功能的稳定。
(3)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____________提供的。
(4)实验中用3H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①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转运过程。该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生命活动的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②请判断甲图中的a、b、c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判断乙图中的d、e、f曲线所指代的生物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