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研究者以引进的白菜杂交种(2n20)为材料,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一全株黄化的白菜突变品系乙,并对其突变性状的生理和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

1)白菜的绿叶与黄叶是一对______;在实验中作为______组的绿叶品系甲也是利用上述白菜杂交种的花粉培育而来。

2)研究者检测了甲乙两品系白菜的光合特性相关指标及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如下。

总叶绿素含量(mg/g

类胡萝卜素含量(mg/g

净光合速率(

品系甲

143

036

2118

品系乙

049

015

1269

据上述两方面结果推测,相对品系甲而言,品系乙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致。

3)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如图1,为继续探究突变品系乙叶绿素含量减少的原因,研究者对上述两品系的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2

根据测定结果推测,品系乙黄化突变体叶绿素生物合成主要受阻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说明突变基因影响了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

4)研究者欲研究品系乙黄化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进行了如图3所示杂交实验: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绿叶与黄叶是由位于____________控制。利用F1______杂交进行验证,若结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实测结果证实推测。

5)为进一步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需分别构建只含有单对突变基因的纯合品系。过程如下:从F2中选取______植株单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称为一个F3株系,然后在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_F3株系中,选取绿叶植株单株自交,获得未发生性状分离的株系,即为目标品系。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探明基因互作调控植株黄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答案】相对性状 对照 捕获光能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叶绿体内部类囊体数目减少(基粒片层稀疏) 谷氨酸-tRNAδ-氨基乙酰丙酸和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2对等位基因(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2对等位基因) 品系乙或F2中的黄叶植株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叶:黄叶=31 绿叶 绿叶:黄叶=31

【解析】

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扩大了叶绿体的膜面积,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在类囊体薄膜上分布有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含量大约是类胡萝卜素含量的3倍左右,光合色素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色素含量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常用的方法有自交法和测交法,一般自交会出现9331或者其变形的结果,测交会出现1111或者其相应变形的结果。

1)白菜的绿叶与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题意可知,利用单倍体育种培育的突变品系乙在实验中作为实验组,那么绿叶品系甲作为对照组。

2)据表格分析,相对品系甲而言,品系乙捕获光能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据图分析,相对品系甲而言,品系乙叶绿体内部基粒片层稀疏(类囊体数目减少),因此品系乙净光合速率比品系甲低。

3)根据柱形图分析,品系乙ALA比品系甲低,说明品系乙的谷氨酰tRNA→δ氨基乙酰丙酸途径受阻,品系乙的原叶绿素酸酯比品系甲高,但叶绿素含量比品系甲低,说明品系乙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的过程受阻,说明突变基因影响了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

4)由于F2中绿叶植株:黄叶植株=151,是9331的变式,因此绿叶与黄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F1AaBb,黄叶为aabb,利用F1AaBb)与品系乙或F2中的黄叶植株(aabb)杂交进行验证,若结果出现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叶:黄叶≈31,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5)为进一步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需分别构建只含有单对突变基因的纯合品系。过程如下:从F2中选取绿叶植株单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称为一个F3株系,然后在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绿叶:黄叶≈31F3株系中,选取绿叶植株单株自交,获得未发生性状分离的株系,即为目标品系。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探明基因互作调控植株黄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植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简图,①~⑦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是③

B.②的进行与⑤⑥密切相关,与③⑦无直接关系

C.叶肉细胞中③发生在类囊体膜上,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叶肉细胞③中O2的产生量等于⑥中O2的消耗量,则一昼夜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利于细胞度过营养缺乏的时期,对生物体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调节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进行相关研究。

1)秀丽隐杆线虫有两种性别,雌雄同体(2n=10+XX)和雄性(2n=10+X),雌雄同体线虫可自交产生后代,雄虫存在时也可以杂交。特定环境下,雌雄同体线虫经____________过程产生较多的_____________的配子,该配子与染色体组成为n=5+X的配子结合发育成雄性个体。

2)研究者用诱变剂处理雌雄同体成虫,任其自交产生F1代、F2代。

①若F1代就出现突变个体,一般认为该突变性状为显性,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雌雄配子含有相同位点的突变基因的可能性极低,故突变个体可被视为_____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其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②在F2代出现了某一种自噬异常突变体,在普通环境下,将其与野生型雄虫共同培养,可根据子代是否出现较多性别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判断杂交是否成功,再选择其子代中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自交,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雌雄同体;突变型雌雄同体=31,初步判断此突变性状为______基因隐性突变决定的。

3)为确定此自噬异常突变体中突变的基因,科研人员对相应cDNA测序,发现突变体E基因异常,如下图所示:

1 :野生及突变体E基因非模板链部分编码序列

(注: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起始);AGA/AGG—精氨酸;GAA—谷氨酸;AUA—异亮氨酸;UAA—终止;)

综合上述结果,从分子水平阐述此突变体自噬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细胞自噬的过程如图2所示。

2 :自噬过程示意图

为确定E基因在自噬过程中的作用位置,科研人员利用已知功能的L基因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线虫类型

细胞自噬的现象

自噬小体

自噬溶酶体

自噬底物降解

野生型

少量

E基因突变体

L基因突变体

大量

EL基因双突变体

i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__

Iii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者根据该结果推测,在自噬过程中E基因控制的过程在L基因之前。请补全上述表格。

5)由于生物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细胞内自噬过程及调控机制高度相近,使得结构简单的线虫成为细胞自噬研究的模式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该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该病属于___________遗传病,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Ⅲ7是纯合体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

3)Ⅱ4和Ⅲ10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水稻中的籼稻和粳稻进行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形成成熟花粉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已知ORF2基因编码的毒蛋白对全部花粉的发育有毒害作用,ORP2-基因编码无毒蛋白。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推测ORF3基因可能编码解毒蛋白

B.ORF2ORF3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杂种F1代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敲除F1ORF2基因不能解决花粉败育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锈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且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某研究小组按下图选育能降解锈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已知锈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锈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1)为获取目的菌,图中AC均为 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AC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若下图为所测得的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则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从C瓶将细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 ,涂布前必须对其进行____________,涂布后需将培养皿______ (填“正置”或“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3)固体培养基接种前是不透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 的菌落即为目的菌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叶片表面的气孔是由保卫细胞构成的特殊结构,是气体出入植物体的主要通道。气孔能通过开闭运动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响应。请分析回答:

(1)气孔的开闭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_________________过程的进行。研究表明,气孔的开闭可能与乙烯有关,乙烯是植物体产生的激素,具有________等作用。

(2)研究者取生长良好4~5 周龄拟南芥完全展开的叶,照光使气孔张开。撕取其下表皮,做成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不同浓度乙烯利溶液(能放出乙烯),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在光下处理30 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之后滴加蒸馏水,用同样方法清除乙烯利,再在光下处理30 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结果如图1所示。

① 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

② 图1中用乙烯利处理叶片后,气孔的变化说明,乙烯可诱导________,且随浓度增加________

③ 用浓度为__________的乙烯利处理拟南芥叶,既不会伤害保卫细胞,又能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做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3)为研究乙烯调控气孔运动的机制,研究者用cPTIO(NO清除剂)处理拟南芥叶,并测定气孔直径和细胞内NO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实验I、Ⅲ结果说明,有乙烯时________;实验Ⅳ、Ⅱ结果说明,有乙烯时,加入cPTIO后________

②由图2所示结果可以推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的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其中①②表示物质,(一)、(二)、(三)表示代谢的不同阶段。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分别为H2OO2

B.(一)、(二)两阶段产生的[H]在(三)阶段被利用

C.(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

D.该代谢无光时不能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20世纪50年代,卡尔文及其同事因在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卡尔文将小球藻装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通气管向容器中通入CO2,通气管上有一个开关,可控制CO2的供应,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

1)他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当反应进行到5s时,14C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将反应时间缩短到05s时,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这说明CO2C的转移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上述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来探究CO2中碳原子转移路径的。

2)卡尔文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CO2的化合物,他改变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他发现C5的含量快速升高,由此得出固定CO2的物质是C5

3)他通过停止___________,探究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联系,他得到的实验结果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这是因为在改变外界条件时,___________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__减少了。

上述实验中卡尔文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小球藻放入70℃的热酒精中,从而使________失活,细胞中的化合物就保持在热处理之前的反应状态。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各种化合物。卡尔文在光合作用研究中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