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蝴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 |
B. | 在II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 |
C. | 在II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 |
D. | 在III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 |
分析 由图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解答 解:A、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害虫的数量降低,因而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减慢,A错误;
B、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B错误;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随着害虫数量减少而减少,所以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正确;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使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考查了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自然选择有关 | |
B. | 新物种的诞生仅丰富了物种多样性 | |
C. | 外来物种引入一定会危害生物多样性 | |
D. | 建立动物园是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最佳措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④⑤ | B. | ①②⑤ | C. | ④⑤ | D. | 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
B. | 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
C. |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 |
D. |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小麦是由不同系统构成的一种植物 | |
B. | 麦田中的所有植物和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 |
C. | 麦田中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化学元素 | |
D. | 麦田土壤中的一个酵母菌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为3 g/mL的蔗糖溶液,B为清水,C为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 | |
B. | T1时刻,细胞的吸水能力比T2时刻弱 | |
C. | T3时刻,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外界溶液 | |
D. | T4时刻,细胞开始吸收溶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