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气温骤降不会改变人体内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因此耗氧量不变
B.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功能的疾病,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病
C.若某作物体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组数为奇数,则该作物不可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在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青蛙属于第二营养级

分析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3、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4、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例如:草→鼠→蛇→猫头鹰.

解答 解:A、气温骤降不会改变人体内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但由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A错误;
B、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而T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因此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功能的疾病,但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病,B正确;
C、若某作物体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组数为奇数,则该作物可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三倍体西瓜是由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C错误;
D、青蛙会吃害虫,其在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属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染色体组、体温调节、艾滋病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艾滋病的致病原理;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掌握染色体变异的应用;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生物的营养级别,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则甜味肽是一种二肽
B.绿色植物可以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C.tRNA、mRNA、rRNA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D.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8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是竞争与捕食.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若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那么,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是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2×105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小鼠中,AY(黄色)、A(鼠色)、a(黑色)3个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互为复等位基因,其显隐性关系为AY>A>a,AYAY个体在胚胎期死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小鼠群体中,控制小鼠体色的基因型有5种;复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2)若一对鼠色鼠与黄色鼠交配,后代最多有3种表现型,此时亲本的基因型是Aa、AYa.
(3)在自然条件下,该小鼠种群中AY的基因频率将减小(填“增大”或“减小”),该种群发生(填“发生”或“没有发生”)进化.
(4)现有一只黄色雄鼠,请设计实验检测其可能的基因型.
杂交方案:让该雄性黄色鼠与多只黑色雌鼠交配,统计后代的体色(或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后代出现黄色:鼠色=1:1,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YA;若后代出现黄色:黑色=1:1,则该黄色鼠的基因型为AY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动物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分布在图1的[1]磷脂双分子层(填序号和文字)中,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图1中的,2(填序号)有关.
(2)图2表示某生物膜的一个小片段,该生物膜除了细胞膜外,还可能是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至少答出两种).若此模为某一高等生物的细胞膜,气体内,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有所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些蛋白质可执行物质运输(或运输载体)、信息交流(或激素、神经递质的受体)、细胞识别、(酶)催化作用(至少打出两种)功能.
(3)人们设计出用于污水处理的你做膜结构,这种膜结构能将某些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这是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提高植物抗旱性的PYL9蛋白,利用转基因技术让棉花自身产生大量PYL9蛋白,可显著提高其抗旱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PYL9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培育转基因抗旱水稻可用人工合成方法来获得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栽体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利用某抗旱植物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同时构建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两个文库相比,cDNA文库中含有的基因数目比基因组文库中的少,其原因是cDNA文库中只含有叶细胞已转录(或已表达)的基因(而基因组文库中含有该植物的全部基因).
(3)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这是利用了农杆菌的Ti质粒的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特点.
(4)由于转基因生物存在安全性的争议,所以人类要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60%,Aa占30%,aa占10%.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繁殖后代的能力.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frac{5}{7}$B.$\frac{35}{36}$C.$\frac{4}{9}$D.$\frac{25}{3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衡水市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B.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花粉类型再分别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诱变育种中,人工诱变能提高变异频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