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如图是人体中血脂代谢与调节图,其中甲~戊代表器官或组织细胞,A~F代表物质,1~14代表相关生理过程.丁代表各种组织细胞.请分析回答.
(1)请写出以下字母或文字代表的物质或器官组织:乙肝脏     E乳糜微粒
(2)E物质如何进入戊器官?通过毛细淋巴管的盲端(空隙大)进入淋巴.
(3)在5~17过程中受胰岛素促进的有:6、8、9、12、14、15、17(写全得分).
(4)图中F(填写编号)物质不足会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5)高血脂症往往能引发高血压,请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CD(多选).
A、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主动脉管壁弹性下降,导致收缩压上升,脉压上升
B、小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管径狭窄,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脉压上升
C、强体力劳动时,心输出量增大,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升高,脉压下降
D、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率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且更多,脉压也升高.
(6)防治高血脂症除了运动还须药物辅助治疗,为了研究药物对高血脂症的疗效,需要创建高血脂症动物模型.分别让高血脂大鼠服用新药T或另外一种高血脂症药物B后,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数据见下图.图中N表示正常大鼠、M表示无药物处理的高血脂症大鼠、T表示新药T处理的高血脂症大鼠、B表示药物B处理的高血脂症大鼠.#表示与高血脂症大鼠相比有显著的差异,*表示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
由图可知,若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新药T与B中更倾向选择T.

分析 本题是对脂质的代谢途径和应用、血糖平衡调节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题图梳理血脂的代谢途径和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解答有关问题.

解答 解:(1)分析题图可知,在乙中存在糖原和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过程(C与B的相互转化)因此乙是肝脏;物质D能转化成二氧化碳为二碳化合物脂肪酸;物质E是小肠吸收的脂质以乳糜微粒(CM)的形式运输甘油三酯.
(2)E物质乳糜微粒先进入通过毛细淋巴管的盲端进入淋巴,由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
(3)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换成糖类,图中1~14相关生理过程与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换成糖类有关的过程是6、8、9、12、14、15、17.
(4)分析题图可知,肝脏中的甘油三酯以F(VLDL)的形式运输到血浆,若VLDL不足,会导致脂质在肝脏中堆积,形成脂肪肝.
(5)老年人由于主动脉及其他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的弹性和伸展性降低,出现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舒张压正常,脉压差增大;小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管径狭窄,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脉压下降;强体力劳动时,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率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且更多,脉压下降.
(6)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是由低密度脂蛋白过高导致,分析题图可知,新药T可显著降低TC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新药B则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因此为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选择新药T较好.
故答案为:
(1)肝脏    乳糜微粒
(2)通过毛细淋巴管的盲端(空隙大)进入淋巴
(3)6、8、9、12、14、15、17
(4)F
(5)BCD
(6)T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血脂代谢途径和应用、血糖平衡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若“淀粉叶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能够在某生物体发生的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上述关于糖的转化可以由同一生物体完成       ②此生物可以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③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④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1项B.2项C.3项D.4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某蛋白质是由100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肽链.该蛋白质至少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  )
A.999个B.1000个C.1001个D.1002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请据图回答:

(1)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2)图2中丙、丁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是甲、乙、丙细胞,甲细胞中有4 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时期.
(4)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若M的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则原因是发生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不考虑基因突变)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图1中的CD段(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 与a、B 与b、D 与d)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甲所示).某黄色突变体细胞基因型与其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分析回答:

(1)由图甲可知,正常情况下,黄花性状的可能基因型有2种.图乙中,突变体aaBbDdd 的花色为黄色.
(2)图乙中,突变体②、③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3)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植株和纯合黄花植株杂交获得F1,F1自交,F2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黄花=13:3,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frac{3}{13}$.
(4)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请补充完整结果预测.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则其为突变体①;
Ⅱ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则其为突变体②;
Ⅲ若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则其为突变体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包膜病毒,感染人后,造成多个器官坏死.其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则埃博拉病毒(  )
A.有包膜,无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B.疫苗的有效性依赖其抗原的稳定性
C.能通过基因重组丰富遗传多样性D.在疾病传播时属于传染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有几项?(  )
①抗原与抗体结合      ②消化道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⑥性激素与受体结合.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之一拉尔夫•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图一是树突状细胞(DC)的发生过程示意图,图二为研究人员研究树突状细胞能否体外诱导T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所获得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示可知,树突状细胞最终来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图中各种细胞内的mRNA分子(或mRNA和蛋白质分子)存在差异,从而使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图中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或吞噬并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
(2)树突状细胞能激活同源的T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免疫.
(3)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相关内容:
①材料准备:选择健康状态相同、等体重(20g左右)的已接种相同数量的人大肠癌细胞的裸鼠(先天无胸腺),饲养适宜时间备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淋巴样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产生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分离两种细胞备用.
②实验分组:将随机等分3组进行实验.治疗组定期瘤内注射一定量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加强治疗组用量加倍;对照组处理方法是定期瘤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T细胞.
③数据收集处理:定期测算裸鼠肿瘤体积,求取平均值并绘制成曲线(如图二)
④结果分析:根据图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b.随着细胞用量的增加,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产生抗瘤免疫反应的能力增强.
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严密,不能排除树突状细胞本身是否具有抗肿瘤免疫反应.建议再补充对照组,其实验处理是定期瘤内注射一定量树突状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B.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一定能形成新物种
C.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不能传给后代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导致生物发生变异并与之相互适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