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如图所示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3)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乙]载体蛋白的活性.
(4)在①~④中,代表主动运输的是④.
(5)维生素D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应是图中编号①代表的运输方式.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甲是磷脂双分子层,乙是蛋白质分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图中物质a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物质b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物质c同物质b;物质d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

解答 解:(1)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充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因为磷脂分子为脂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从功能上来说,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据图知其运输过程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能量,所以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3)细胞对Ca2+、K+、C6H12O6的吸收均为主动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各自需要不同的载体协助,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这表明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乙).
(4)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协助,在①~④中,代表主动运输的是④.
(5)维生素D为脂类物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应是自由扩散,为图中编号①代表的运输方式.
故答案为:
(1)甲 磷脂分子   选择透过性
(2)协助扩散
(3)乙 载体蛋白       
(4)④
(5)①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和实验设计分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实验设计和总结的能力,学生要能够识记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图1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甲、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其中数字代表过程,A、B、C代表物质);图2表示当光照和CO2浓度足够的条件下,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光照时CO2的消耗量,虚线表示黑暗时CO2的产生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甲过程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该生理过程的能量变化为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乙过程中A消耗于该过程的第三阶段,其发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乙过程产生的水,,其氢的来源是葡萄糖和水(不考虑中间产物).
(2)图1中,若甲过程其他条件不变,光照由强变弱,则短时间内中间产物C3的含量将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3)由图2可知,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相关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若昼夜不停地光照,图2植物在温度为30℃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若在此温度条件下,每天交替进行l2h光照、12h黑暗处理,则该植物在24h内积累的葡萄糖为16.4mg(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机制来实现,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内环境仍能维持稳态.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主要可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方式增强散热,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分泌抗利尿激素,同时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其合成分泌TSH,最终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称为分级调节.
(2)人体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若作用于靶器官肝脏,将多余的血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有人长期食用一种食物,会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其原因是(  )
A.缺乏各种糖类、脂类B.缺乏必需的氨基酸
C.缺乏动物性蛋白质D.缺乏各种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是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内容.
①饮水不足,食物过咸,大量出汗等;
③大脑皮层;
⑤抗利尿激素;
⑥肾小管、收集管.
(2)由③引起的行为变化是通过渴觉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由此产生的生理效应是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是饮水量增加和尿量的减少,某人患急性肠胃炎,造成体内脱水,但患者并没有感到口渴,原因是:脱水同时会丢失盐分,且失盐大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没有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请分析以下二份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用14CO2“饲喂”叶肉细胞,让它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关闭光源,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中.如图表示在此实验过程中被14C标记的三碳酸(14C3)的浓度变化情况.
(1)实验中,如果提供充足的14CO2,在AB时间段内,14C3浓度将保持相对稳定,因为在14C3被还原的同时,它还可以通过C5(五碳分子或RuBP或核酮糖二磷酸)固定14CO2来合成.
(2)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中后,在短时间内,14C3浓度迅速上升,主要因为ATP和NADPH(或还原氢)不能生成,使14C3无法被还原;C5仍在固定CO2生成C3
资料二:下表表示在以下晴朗的4天中,测定马铃薯叶片周围空气中CO2浓度值的结果.
日期在下述时间段内,空气中CO2平均浓度(百万分之)
下午8点至次日凌晨4点上午8点至下午4点
7月10日328309
7月20日328299
7月30日326284
8月10日322282
(3)第2列和第3列中的数值都是实际测算得出的,请简要解释第3列数值普遍低于第2列的主要原因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吸收CO2
(4)若在上午8点至下午4点期间测定马铃薯根部土壤中的CO2浓度,与上表中同一时间段的第3列数值相比,你估计结果会如何?高于第3列数值.产生此结果的两点原因,一是根细胞需氧呼吸产生CO2,二是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关于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在动、植物细胞中都能检测到
B.糖类物质在细胞内不能贮存
C.糖类物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D.单糖、二糖和多糖在细胞内可以相互转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遗传规律发生在下列哪个过程中(  )
A.有丝分裂B.减数分裂C.受精作用D.联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表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气浓度分别为A,B,C,D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氧气浓度ABCD
二氧化碳释放量(mmol)100806070
氧气吸收量(mmol)0304070
A.氧气浓度为A时有机物的消耗量最少
B.氧气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比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少
C.氧气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强度与有氧呼吸强度相等
D.氧气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