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中的B、C分别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B.图示A是由垂体分泌,并通过体液运送才能发挥作用
C.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D.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甘肃省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生物细胞内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的tRNA只能携带不同的氨基酸
B. 与氨基酸之间不存在特异性结合
C. 该过程可能不受温度的影响
D. 该过程可能受氧气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某种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B. 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C. 丁中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 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酵母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用超声波将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自然 形成小膜泡,将各结构或物质进行纯化处理。含有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能产生CO2的是
A. 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B. 丙酮酸+小膜泡
C. 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D. 丙酮酸+线粒体基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分析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A.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
C.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幼苗将弯向小窗
D.图丁中放琼脂块M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琼脂块N的不弯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B.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
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主要依靠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的神经递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他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设计实验结果图,并分析讨论。
实验材料:培养瓶若干,酵母悬液、无菌葡萄糖溶液、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要求与说明:不要求写出具体温度和计数具体操作。每天同一时间取样,为期两周。培养过程中不更换培养液。)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分别画出酵母菌在最适温度及高于、低于最适温度时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曲线)
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静置培养瓶中取培养样液计数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样液稀释102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计数室规格为2mm×2mm×0.1mm,共25个中格),所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分布如下。若只以图中5个中格的统计为例,则培养液中酵母菌数为____个/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细胞都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 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都具有线粒体
D.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