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储量 (吨/公顷) | 群落 A | 群落 B | 群落 C | 群落 D |
植被 | 56.2 | 50.9 | 43.5 | 0 |
凋落物 | 2.0 | 3.5 | 5.4 | 0 |
土壤 | 161.9 | 143.2 | 117.7 | 86.1 |
总计 | 220.1 | 197.6 | 166.6 | 86.1 |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②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③凋零物碳储量,④流入植食性动物,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题干信息“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实验自变量是甘菊入侵(程度),因变量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名称是探究薇甘菊入侵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 解:(1)题干信息“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实验自变量是甘菊入侵(程度),因变量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名称是探究薇甘菊入侵(程度)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根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是: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2)据图分析,植被的碳储量为35.9吨/公顷,流向植食性动物的是2.4吨/公顷,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2.4÷35.9×100%=6.7%;生产者体内的碳去路的途经包括:②被呼吸作用消耗,③凋零物碳储量,④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未被利用,则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35.9-12.1-2.4-10.6=10.8吨/公顷.
(3)演替是指间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4)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故答案为:
(1)调查(或探究)薇甘菊入侵(程度)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
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2)6.7% 微生物分解作用 10.8吨/公顷(无单位不得分)
(3)间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群落演替、和实验分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突触一般不含有I部位的结构 | |
B. | I部位和Ⅳ部位均含有线粒体 | |
C. | 神经元的细胞核一般存在于Ⅳ部位 | |
D. | 一旦Ⅱ部位发生冲动,传导到Ⅳ部位,就能引发Ⅳ释放兴奋性递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快 | |
B. | 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C. | 动物以尿作为存在或领域的一种标记,实质是向外传递化学信息 | |
D. | 在草→松鼠→狐→山狮食物链中,如果松鼠要5Km2的生活面积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那么山狮的生活面积至少是125Km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②④ | B. | ②③ | C. | ①④ | D. | ①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该图表示基因表达的过程,则d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 | |
B. | 若a、b、c表示三种物质,d、e表示酶,则如果控制酶d的基因不表达,控制酶e的基因仍可表达 | |
C. | 若该图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则e过程发生在线粒体 | |
D. |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b为次级精母细胞,则四分体形成发生在d过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育,但是其变异能遗传给后代 | |
B. |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 |
C. | 在镜检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种变异为基因突变 | |
D. |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会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方式①②③的信息传递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 |
B. |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 |
C. |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 |
D. |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