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实验第一步用的是32P标记的噬菌体 | |
B. | 第二步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利于噬菌体完成侵染且细菌细胞不破裂 | |
C. | 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与细菌外的噬菌体(噬菌体外壳)分离 | |
D. | 少量噬菌体与细菌没分离导致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 |
分析 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4、分析题图:图中实验的最后结果是上清液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弱,因此该实验第一步用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
解答 解:A、由于实验结果是上清液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弱,因此该实验第一步用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
B、第二步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利于噬菌体完成侵染且细菌细胞不破裂,B正确;
C、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与细菌外的噬菌体(噬菌体外壳)分离,C正确;
D、少量噬菌体与细菌没分离导致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杂交组合 | F1 | F2 |
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 | 生长发育正常 | 能产生F2 |
赤松毛虫♀/♂×油松毛虫♂/♀ | 生长发育正常 | 能产生F2 |
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 | 产生少量F1 | 不能产生F2 |
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 | 产生少量F1 | 不能产生F2 |
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 | 产生少量F1 | 不能产生F2 |
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 | 生长发育正常 | 能产生F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DNA分子内部碱基对增多,导致基因分子结构改变 | |
B. | DNA分子片段断裂并丢失,导致染色体长度减小 | |
C. | DNA分子复制时,某一片段的重复复制,导致染色体长度增加 | |
D. | 四分体时期,相邻两个染色单体的DNA分子片段发生互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果蝇眼睛的表现型是红色、细眼 | |
B. | 该果蝇不可能产生BV的卵细胞 | |
C. | 该果蝇与红眼异性个体杂交,后代可能有白眼 | |
D. | 该果蝇与bbrr个体杂交,后代灰身细眼果蝇占$\frac{1}{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F1中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再将F1中高秆抗病植株分别与矮秆感病植株进行杂交,则产生的F2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
A.9∶3∶3∶1 B.1∶1∶1∶1
C.4∶2∶2∶1 D.3∶1∶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