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6.图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两个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①②过程中都产生[H]和ATP
C.③过程消耗ATP和[H]D.④过程是CO2的还原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是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③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

解答 解:A、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
B、①②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都能产生[H]和ATP,B正确;
C、③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C正确;
D、④过程是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主要产生C3化合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 对于光合作用的具有过程及有氧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中编号①~⑤的图象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图象,识别不同时期
B.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C.据图分析,图②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上述观察到的细胞图象按减数分裂的时序进行排序①③④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河北邢台市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3H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表示适宜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某高等植物体内发生的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能够在一个甜菜块根细胞内完成的图示过程有Ⅰ、Ⅱ、④
B.过程⑤可为根细胞吸收K+提供动力,而过程Ⅰ、④则不能
C.叶肉细胞内Ⅱ过程消耗的ATP量多于Ⅲ过程产生的ATP量
D.叶绿体内,NADP+、ADP、C5都不断地由基质向基粒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B.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D.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人体的心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
A.葡萄糖B.糖原C.蛋白质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为XY同源染色体,伴X遗传的基因所处的位置以及伴Y遗传的基因所处的位置分别是(  )
A.整个的X染色体,整个的Y染色体
B.X染色体的差别部分,Y染色体的差别部分
C.X染色体的同源部分,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
D.X染色体的差别部分,整个的Y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的问题
图1表示某细胞内的部分细胞结构,图2是该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

(1)图1代表的细胞可归属于真核(原核/真核)细胞,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图中具有⑥⑦( ⑦)(填序号);颤藻具有的细胞器是图中的④(填序号).
(2)若图2为神经元细胞膜,静息状态下,II侧为负电位;根据图2所示,神经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通过a方式从组织液中吸收(填写图中英文字母).
(3)若将图1细胞改画为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错误的是C.
A.增加细胞壁    B.增加大液泡     C.增加叶绿体     D.减掉中心体.
(4)若图1细胞是一个增殖细胞,当该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前期时,不会出现的结构是D.
A.纺锤体    B.染色体     C.中心体     D.细胞板
(5)关于图1细胞结构描述正确的有I、II、V.
I.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CO2的是结构①
II.细胞 ②无膜结构,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III.⑤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IV.结构 ⑥是细胞核,其内含有DNA
 V.结构 ④能合成膜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I.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N2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K值;另一方面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通过降低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使种群密度下降.
II.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树林)阶段.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