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②低血糖患者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答案】氧化分解 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 甲、乙 大脑皮层 ①④ ①③
【解析】
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1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1)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参与氧化分解,还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
(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①④。
(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故选①③。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下列最可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血脂代谢过程的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变化,IDL为中密度脂蛋白,HDL1至HDL3密度逐渐增加。
(1)胆固醇在生物体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项)
(2)低密度脂蛋白合成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_。
(3)HDL密度逐渐升高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降解胆固醇并排出的器官是___________
下图为血压稳定调控机制的模式简图,图中数字表示有关生理过程,甲、乙、丙、丁、戊表示相应器官,X为某激素。
(5)上图生理过程①至④为相应器官或有关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其中丙是指____________;
(6)X是_______________;人在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下,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兴奋,导致器官乙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血压升高。
(7)高血压患者的重脂、重盐饮食习惯,会加重病情,其影响的生理过程编号是_______
(8)血液粘滞度增加,主要是增大了_________(填收缩压或舒张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处理方式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蒸馏水
B. 据图推断IAA和GA3混合使用后具有协同作用
C. 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
D. 若实验中使用的I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IAA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会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利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从甲、乙两个容器中各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重复多次实验后,结果发现AB、Ab、aB、ab的比值接近1:1:1:1.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
B.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
C.该实验模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
D.每个容器中两种的小球数量需相等,但甲乙两个容器中小球的总数可以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表明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左图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模式图,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右图表示某离体神经纤维测得膜电位变化图。
(1)左图所示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 ,该方式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结构特性相关。
(2)人体血钙浓度低于正常值,常会引起肌肉细胞兴奋性增强,据左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 A. 细胞外液Ca2+减少引起图中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B. 细胞外液Ca2+减少抑制酶降解神经递质
C. 细胞外液Ca2+导致流入神经末销的Ca2+减少
D. 细胞外液Ca2+可使图中Ca2+通道关闭
(3) 时下美容业经常用“肉毒毒素美容”来消除面部皱纹。其原因是肉毒毒素能特异性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但在用肉毒素除皱同时往往会导致面部表情僵化,甚至面瘫,据左图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右图中引起a—c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此时膜内电位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是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6携带甲病基因。已知,当含有决定睾丸发育基因的Y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其它染色体上后,人群中会出现性染色体为XX的男性,如Ⅱ-4。请分析回答:
(1)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X染色体隐性遗传 D.X染色体显性遗传
(2)Ⅱ-5和Ⅱ-6如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若Ⅰ-3、Ⅱ-7均无甲病基因,Ⅲ-2和Ⅲ-3结婚,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
(3)Ⅱ-4个体的变异属于_________。若Ⅰ-1为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Ⅰ-2正常,则Ⅱ4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__________。
若图表示Ⅱ10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精原细胞的图像(部分)。
(4)该细胞所处的时期为__________,该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
科学家发现一种AGTN3基因,其等位基因R能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其另一等位基因E能提高运动员的长跑成绩。科学家把运动员注入的能改善运动员各种运动能力和耐力的基因称为基因兴奋剂。并预言,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提高,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将出现使用基因兴奋剂这种最隐蔽的作弊行为。请回答:
(5)有关人类跑步能力的基因型总数可达______种。
(6)若一对夫妇不含R基因,因注射了R基因都提高了短跑成绩,试分析最可能被注入基因的受体细胞以及他们在这以后所生子女具有R基因的概率。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 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
B. 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
C. 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
D. 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 A→C→D→E 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也可以通过 A→B→C→D→E 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 A→B→C→D→E 来实现,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
D.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 A→B→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